同時,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麵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例如土木堡之變、平軍覆滅之後,明朝堅決地組織了北平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而曆史反對派則認為,一方麵遷都北平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麵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
曆史上的朱瞻基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後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原因。
對於永樂遷都,如果不是今恰逢其會,朱瞻基根本就不會想起這件事,所以完全沒有準備。
但是這件事關係太大,甚至影響了到了今後幾百年的曆史變遷,想要讓一心遷都的朱棣改變主意,朱瞻基必須要拿出合適的理由。
他如果是個大人,可以隨便誇誇其談,但是他現在隻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想要服朱棣,難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著看著自己的孫子,想聽聽這個六歲的家夥有什麼正當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覺自己亞曆山大了,這件事不該是他應該摻和的。但是既然適逢其會了,自己如果不改變曆史,那算什麼穿越者呢!
所以他隻是想了一下,就道:“孫兒在北平冬需要穿五層衣裳,到了應,隻需要四層。北平畝產不到三石,但是應卻畝產四石以上,北平糧食不足。還有,修建新的皇宮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和物力,讓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問:“沒有其他理由了嗎?”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歲,哪怕隻有十六歲,也能有理有據地講道理擺事實,但是這個年齡,實在太尷尬了。
他隻能搖了搖頭。
朱棣摸了摸他的腦袋笑道:“但是國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敗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誰打架會先把脖子伸出去讓別人抓住了再打啊!”
眾大臣開始沒有敢插話,但是聽到朱瞻基這麼,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話雖然粗俗,卻也是正理,請陛下三思。”
朱棣是個戰爭狂,遷都為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決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個戰略大家,聽了朱瞻基的話心裏也被觸動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道:“蘇愛卿平身,遷都之議本就未決,現在隻是考慮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對草原用兵。此事……再議吧,眾愛卿請回……解愛卿請留步。”
眾大臣紛紛鞠躬長揖。“是!”
不應該是喏?怎麼就是。
朱瞻基有些納悶,自己也有些不明白這個時候大臣們應該怎麼。
他卻不知道,自己在幾個主要大臣麵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經在眾大臣的心中已經留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印象。
年方六歲,就能跟皇帝侃侃而談,還的有理有據。
當著幾十個人的麵前,他也沒有絲毫畏懼,敢跟暴躁的朱棣講道理。
這個世子,在這一幫大臣麵前絕對是稱職的啊!
大堂內,朱棣問起了朱瞻基的功課,看到今的課堂作業,直接問道:“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這句話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朱瞻基用孩子的語氣道:“老師告訴我梁唐晉漢周是唐朝滅亡以後,五個新的勢力,他們被稱作先五代,因為他們曆史不長,也不具備稱作朝的基礎,所以以五代相稱。”
朱棣嗯了一聲,收起了他寫的作業問解縉:“解侍讀,世子學習進度如何?”
“回陛下,世子聰慧,三字經已學三二。為了不讓他覺得枯燥,臣也同時在跟他講百家姓和千家詩,千字文。”
朱棣溫言道:“世子年歲尚,有些東西還不宜過早接觸,以後也不要讓不相幹的人接近世子。”
“臣不敢,除了蒙學三百千千,不得陛下許可,臣不敢妄作主張。”
“地圖是怎麼回事?”
朱瞻基明白了過來,立刻拉著朱棣的衣角道:“皇爺爺,地圖不是老師找的,是我讓餘先從一閣找出來看的。”
“為何要看?”
“我要知道九州是哪裏啊!要不然怎麼算通了三字經呢!”
朱棣這才抱起了他,哈哈笑道:“那今跟我的話,也沒有人教你?”
“孫兒不讓人教,孫兒自己想的明白。”
“那就好!基兒聰明,可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了。解侍讀退下吧。狗兒,擺駕。”
(繼續弱弱地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