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大勢(2 / 3)

這種輿論的宣傳控製根本就不會讓社會起太大的風浪,因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會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見深他們抵達以後,實際上就隻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撫民心這兩件事等著他們來做了。

雖然看似解雲在這場風波中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但是其實,他來到西洲之後,通過各方麵的運作施壓,讓所有人不敢妄動,就已經是最大的功勞。

他們來到漢州城之後,朱見深在彭時的叮囑下,並沒有過多插手漢州城的事務,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撫其他王府上。

從南洲來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諾,以往談定的合作,將在內務府的牽頭下繼續履行,不會損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實際上,這些王府出人,出錢,開發礦產,對朝廷有利,因為大頭都是朝廷賺走了。

而漢州府的清查和安撫,依舊由解雲負責。

有了韓琮的協助,他這幾十年一直是漢王的心腹,對漢王府的大事務,包括暗地裏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務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違法亂紀的事務被清查了出來,所有參與其中的漢王府中偉大王爺,不論是郡王還是鎮國將軍,一律被責令幽禁起來。

清查工作持續了一個月,漢王府的案例都寫了幾大本,總算將他們這幾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盤算了一遍。

實際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漢王府這些年雖然有許多違規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則也不至於削爵,砍頭。

他們大錯也沒有多少,主要是在私軍數量,違法占地,還有利用朝廷勞役為漢王府效力方麵,侵占了一些不屬於他們的利益。

這些事情不算什麼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對付漢王府,甚至根本不能當做違法的證據。

但是現在朱瞻基想要對付他們,又有韓琮這個人證,問題也就變成大問題了。

朱見注最聰明的地方是他當機立斷,見事不可為,就立即認輸。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讓朱瞻基找不到嚴懲漢王府的機會了。

二月十五,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所有的事情調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見深帶著朱見注等一行,離開漢州府,前往京城麵聖,等待聖裁。

三月二十,已經出行兩年多的太孫朱見深,終於又返回了應府。

而這個時候的應府,卻進入了大搬遷的熱鬧氛圍之中。

正統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見應府的城市越變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在進行工業轉移之後,頒布了教育轉移法令。

原本在應府,已經建立了數十所大學,每所大學的學生,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所以,光是在應府,與大學相關的學子與教師數量,就有幾十萬人。

在夾江工業區進行大搬遷之後,現在大學也要遷出應府,整個應府,將隻留下一所化工大學不作改變,其他各種專業的院校,都遷出應府。

比如國子監,這所大明原本的官員儲備中心,就將轉移到應府,北平和長安,川中,以及武昌,廣州這六大府城。

今後,凡是儒家學子,都隻需就近進學,而不需要到應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將按照其主要職能,轉移到全國各地。

而且,所有大學都不建設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離城市五十公裏左右的水源方便之處建校,減輕城市負擔,形成獨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與城市職能相關的專業,一律不允許建設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專業,這是大明目前最具優勢,而且還是其他人看著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這門專業依舊需要保密,並且不對外宣傳。

一個化學專業,一個材料專業,沒有係統的研究和積累,即便是將化學原料賣給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這不像其他機械專業,大明即使保密,賣出了產品,其他人也能仿製。

所以對這兩門學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遷出繁華的應府,轉移到偏遠地方的鎮,對許多學子來,是不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