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苦幹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生於法國的多爾。他的曾祖父是農奴,父親是製革工人,母親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

巴斯德小的時候,是一個很平常的孩子。

那時候,小學老師喜歡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挑選最好的學生來帶頭高聲朗讀。小巴斯德多麼希望能當上這個帶頭人,帶著大家一塊朗讀多神氣。可是,他一次也沒有被選上。

不過,小巴斯德做功課很認真。他總是反複推敲每一道題目的答案,不怕別人譏笑自己腦子慢。等到中學畢業,他終於成了班上的優等生。

21歲那年,巴斯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這裏,他學習更刻苦了,一上完課,不是去圖書館,就是呆在實驗室裏,直到畢業。

巴斯德對化學特別有興趣。他總是想方設法,去聽有名的化學教授講演。他還學習做木工活,學習吹製玻璃瓶子,準備將來自己做特殊需要的儀器。

1857年,巴斯德搬到裏爾城去住。他在這裏做了許多化學實驗。

裏爾城的居民有一個古老的習慣,大約在晚上八點,大家就都睡了。自從巴斯德搬來以後,這個小城的夜晚,就不再是一片漆黑了。每天晚上,都從一個窗口透出燈光,並且經常通夜不滅。開始,大家以為出了什麼事。後來,他們才弄清楚,原來是巴斯德在做實驗。在他的屋子裏,到處是瓶子、玻璃管、煤氣燈、蒸餾器,還有許多氣味難聞的化學藥品,一個奇形怪狀的烘爐,又亂又臭。

巴斯德這樣長年累月地做實驗,從頭到腳一身汙黑,裏爾人都說他“瘋”了。

勇於創新

當時,法國的發酵工業相當發達。

為什麼在甜菜汁裏加進酵母,就能發酵成酒精呢?那時的化學家認為,發酵是化學變化。酵母也許是活的生物,但是一經發酵,酵母就死了。發酵是死了的酵母分子在振動,引起甜菜汁分解的結果。

巴斯德不同意這種說法,覺得發酵應該就是活的酵母引起的。

巴斯德要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推翻那些化學家的說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相信那些名人的主張,誰會相信他這樣的無名小卒胡說呢。

巴斯德不怕權威。他想,一定要想辦法駁倒他們,讓大家心服口服。用什麼辦法呢?最好的辦法是用事實來說話。這樣,巴斯德就在裏爾開始了酵母實驗。

一般說,化學變化比較容易觀察和證實。把一種化合物,倒入另一種化合物,很快就能看出變化。要證明發酵是活的生物引起的變化,得有耐性,因為這種變化需要時間,慢得很。

巴斯德把一些酵母液過濾,在過濾液裏加了些糖和白灰,然後把它放在烘爐裏。

巴斯德是個急性子。他一夜又一夜地不睡覺,不安地在房間裏走來走去,想看看到底會有什麼變化。他從烘爐裏取出一根玻璃管,對著燈光搖一搖,聞一聞。他站著不動,入神地發呆。他把試管扔了,用拳頭死勁地捶著桌子,自言自語地說:“一定有一種方法。我非找出來不可。”他思索著:也許是自己太性急了。

巴斯德這樣不厭其煩地做呀,做,做了一百多次。最後,酵母液發渾了,變成了灰色,他高興極了。這說明,酵母是活的,它們在活動呢。

巴斯德和別的化學家不一樣,他喜歡用顯微鏡。那時候,顯微鏡雖然已經發明了快兩百年,可是還很不普遍,一般科學家很少用它,化學家用得更少。

巴斯德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滴發渾的酵母液,放在顯微鏡下麵一看,他的心突突地跳了起來,渾身哆嗦。他看到什麼呢?原來,在顯微鏡底下,那些小小的長圓形的小東西都能活動,它們是活的小生物!

人們使用酵母來發酵已經幾千年了。現在,巴斯德用事實證明:甜菜汁發酵成酒精,並不是什麼分子振動的結果,而是這些小家夥——酵母菌活動的結果。

恰好就在這時候,有人來請教巴斯德:為什麼用甜菜汁有時做出來的不是香味的酒精,而是酸味的酒精呢?巴斯德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弄清了兩種不同的發酵甜菜汁之間的區別。在正常的酒精中,隻有小圓球形的小生物;而在變酸的酒精中,卻是比小圓球小得多的長條形的小生物。巴斯德告訴做酒精的人,要在甜菜汁中加那種大一些的,圓形的發酵小生物;要是在甜菜汁中發現了那種小一些的、長條形的小生物,就不能要了,趁早倒掉,不要再花力氣去幹那些沒有收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