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道症候群”是正中神經經過腕道時受到壓迫所導致的,早期症狀以手麻為主,尤其是拇指、食指及中指。也有病人感覺五指全麻或局限在中指,或者中指及食指,也常會伴隨手刺痛感或無力。但這種痛也會放射到手背及肩膀,甚至有些病人半夜常被麻醒,或者騎車中突然手麻,到了後期神經受到嚴重傷害時,會有肌肉萎縮、手無力、感覺喪失等現象。
因此在工作或學習前,不妨多做下列動作:五指張開垂直壓桌麵四到五秒;用力握拳四秒至五秒,然後將五指張開,這兩種動作也可以重複做。
為什麼說腳是人的“第二心髒”
腳對於人有多重要,相信誰都知道。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腳格外關注。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足心湧泉穴與人體保健的記載;《史記》中有上古黃帝時代名醫摸腳治病的記錄;隋朝高僧在《摩河止觀》中有“意守足”的修煉法,“常止心於足埏,能治一切病”;東漢華陀的《五禽戲》中很注重足部的導引術,等等。而從生理作用來看,人的雙腳最重要的功能是行走。
關於腳的有趣數字
一個人即使經常以車代步,他的一生當中也要用雙腳走上10多萬公裏的路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某些調查表明,一個人畢生約需步行42.2萬公裏的路程。腳的另一個功能是承受全身的重量。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他的腳每天累計承受的總壓力達好幾百噸。一位日本教授對腳進行了37年的研究,觀察了近40萬人,發現左腳接觸地麵比右腳大,男女均如此。由此他得出結論,左腳主要起支撐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腳卻是用來做各種動作的。演員就經常用右腳來表演動作,多數人攻擊時也使用右腳。
腳與腦的衰老相連
在人的體內,最需要氧氣的組織莫過於腦細胞。氧氣是由血液輸送的,因此良好的血液循環是使腦細胞活性化的基礎。雖然腳和大腦就人體位置而言離得最遠,但通過血管與神經,它們非常緊密地連在一起,是相互影響的器官。徒步旅行的時候,步子邁得更大,腳離開地麵時腳腕會完全伸展,這就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此外,根據最近的研究,步行能夠促進大腦物質的湧出,從而使大腦的神經細胞活躍起來。
為什麼說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
腳同人體的心髒一樣,對血液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動力作用。心髒雖然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保證,但由於雙腳離心髒位置最遠,加上重力的作用,血液從心髒流向雙腳較為容易,而腳部血液回流心髒則相對較難。腳部血液回到心髒過程長,如果沒有足夠的壓力,就很難順暢地流回心髒。
當大量血液積聚於下肢靜脈時,下肢組織壓力增加,必須依靠下肢骨肉泵的作用,即下肢骨骼肌張力增高和等下收縮,擠壓下肢血管,協助心髒的泵血作用,迫使下肢靜脈血液通過靜脈瓣流向心髒,完成血液的體循環過程。也就是說,離心髒最遠的腳部血液必須憑借腳部肌肉正常的收縮功能,才能使積存廢棄物的靜脈血經由毛細血管、小靜脈、靜脈流回心髒。
所以說,腳部肌肉如同人體的“第二心髒”,其收縮功能的好壞決定著末梢循環的狀態。因此,人們在做過足部按摩後,感覺會跟慢跑鍛煉後一樣。
為什麼運動後身上會酸痛
不常鍛煉的人,進行較劇烈的運動後,局部肌肉都會疼痛,這與肌肉內部的能量代謝有關。人體各種形式的運動,主要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肌肉收縮需要能量,這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組織中的糖類物質分解來提供。
為什麼肌肉有時候會酸痛呢
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如人體處於靜息狀態時,肌肉中的糖類物質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能量。但人體在劇烈活動時,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盡管此時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加強了,可仍然不能滿足肌肉組織對氧的需求,致使肌肉處於暫時缺氧狀態。結果糖類物質分解出乳酸,釋放的能量也比較少。乳酸在肌肉內大量堆積,便刺激肌肉塊中的神經末梢產生酸痛感覺;乳酸的積聚又使肌肉內的滲透壓增大,導致肌肉組織內吸收較多的水分而產生局部腫脹。
肌肉酸痛如何預防與緩解呢
長時間不運動,肌肉會處於鬆弛狀態,然後突然大量或劇烈運動會造成體內乳酸堆積,使得肌肉酸痛。以下方法可緩解此狀況:一、長時間不運動後若想再加強運動應先充分活動身體各關節,以避免受傷;二、剛開始鍛煉時應從緩,從慢跑或其他輕微運動開始,然後逐漸加量;三、做完運動後應對身體進行放鬆,有條件可按摩,洗熱水澡或用毛巾熱敷容易酸痛部位,也可以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