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為化學獻身的先驅們(2)(1 / 3)

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

李比希是德國化學家,1803年5月12日生於達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卒於慕尼黑。對有機化學、農業化學極有貢獻。

李比希的成就

李比希作過大量的有機化合物的準確分析,改進了有機分析的若幹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學式,發現了同分異構現象。他在化學上的重要貢獻還有:1829年發現並分析馬尿酸;1831年發現並製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與F.維勒共同發現安息香基並提出基團理論,為有機結構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論。1840年以後的30年裏,他轉而研究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他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碳酸、氨、氧化鎂、磷酸、硝酸以及鉀、鈉和鐵的化合物等無機物;人和動物的排泄物隻有轉變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這些觀點是近代農業化學的基礎。他大力提倡用無機肥料來提高收成。他認為動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數量,還需要各種不同的種類,或有機物或無機物,而且須有相當的比例。他證明糖類可生成脂肪,還提出發酵作用的原理。

吉森一李比希學派

李比希從巴黎回國擔任了吉森大學的化學教授之後,立即著手實施了一項前所未聞的計劃,那就是改革德國的傳統化學教育體製與教學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學家的方法。當時德國大學中的化學教育,通常是把化學知識混雜在自然哲學中講授,而且沒有專門的化學教學實驗室,學生得不到實驗操作的訓練。李比希深知,作為一個真正的化學家僅有哲學思辨是不夠的,化學知識隻有從實驗中獲得。而這種實驗訓練在那時的德國大學中還得不到。於是李比希下決心借鑒國外化學實驗室的經驗,在吉森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讓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那裏得到訓練,從中培養出一代化學家。吉森實驗室是一座供化學教學使用的實驗室,它向全體學生開放,並在化學實驗過程的同時進行講授。

李比希熱誠而嚴謹的治學,使得化學教育運動在德國比在其他任何地方以更大的勢頭和更深遠的影響發展起來,從而吸引著四麵八方的學生湧向吉森大學,聚集於李比希門下。在李比希的精心指導下,通過實驗室中的係統訓練培養出了一大批聞名於世的化學家。其中名列前茅的有為染料化學和染料工業奠定基礎的霍夫曼、發現鹵代烷和金屬鈉作用製備烴的武慈、提出苯環狀結構學說為有機結構理論奠定堅實基礎而被譽為“化學建築師”的凱庫勒,以及被門捷列夫譽為“俄國化學家之父”的沃斯克列先斯基等。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學生還在自己的國家仿效吉森的做法,建立了一批麵向學生的教學實驗室,使吉森的化學教育模式在全世界得到積極推廣,培養出了眾多著名的化學家,並形成了吉森——李比希學派,為世界化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生於德國的達姆斯塔特。父親是一個染料製造商,店裏有些貨物要自己製造。因此,李比希在少年時就得在店裏幫助父親做事,有時看看書,做做實驗。藥房設在一幢樓房的第一層,占用了好幾間,李比希最喜歡待在一間小側屋裏。他在這間側屋裏,初次體驗到化學的神秘,從而激發了他的想象力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小小的李比希經常自己動手做化學實驗,他把父親店鋪後邊的廚房改造成自己的實驗室,在閣樓上,自己偷偷做雷酸鹽的實驗。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實驗時。引起了爆炸,震動了整個樓房,屋頂的一角也被炸毀了,還好他本人沒有受傷。對於這件事,李比希的父親並沒有責備他,反而說他有膽量、有追求精神。每當李比希回憶往事時,他都深有感觸他說:童年的化學實驗,激發了他的想象力和對化學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