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諾貝爾之旅——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即瑪麗·居裏,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
從1896年開始,居裏夫婦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發現了X-射線(他因此獲得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貝克勒爾發現了鈾鹽發射出類似的射線,居裏夫人發現釷(Th)亦具有放射性,並且她發現瀝青鈾礦中含有某種物質比鈾和釷的放射性都要強。居裏夫婦於是努力尋找,終於在1898年宣布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他們最終從8噸廢瀝青鈾礦中製得1克純淨的氯化鐳,還提出了鐳射線(現在已知它是由電子組成的)是帶負電荷微粒的觀點。
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
1906年皮埃爾·居裏不幸被馬車撞死,但居裏夫人未因此倒下,她仍然繼續研究,於1910年與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於1899年從瀝青鈾礦中發現放射性元素錒Ac)一起分離出純淨的金屬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居裏夫人用X-射線設備裝備了救護車,並將其開到了前線。國際紅十字會任命她為放射學救護部門的領導。在她女兒依倫(Irene Curie)和克萊因(Martha Klein)的協助下,居裏夫人在鐳研究所為部隊醫院的醫生和護理員開了一門課,教他們如何使用X-射線這項新技術。20世紀20年代末期,居裏夫人的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長期受放射線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終於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幾個月,她的女兒伊雷娜和女婿約裏奧·居裏(Joliot Curie)宣布發現人工放射性(他們倆因此而榮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
居裏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裏夫婦拒絕為他們的任何發現申請專利,為的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們的發現。他們把諾貝爾獎金和其他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他們研究工作的傑出應用之一就是應用放射性治療癌症。
居裏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於1939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艾芙日後成為傑出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當伊雷娜和艾芙還在幼年時期,居裏夫人就不許女兒怕黑,不許雷聲轟隆時把頭藏在枕頭下,不許怕賊與流行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紛飛的恐怖日子裏,居裏夫人強迫她的女兒暑假到國內外旅行,並讓她倆給戰士織毛衣。她倆還加入收獲隊,代替男子冒著危險去搶收麥子,從小培養她們勇敢而有主見的獨立人格。
為了發掘孩子的天賦,當女兒剛上學時,居裏夫人讓她們每天進行一小時的智力學習。當姐妹倆入中學後,她就讓女兒每天放學後再上一節“特殊教育課”,即在索文本的實驗室裏,請人教姐妹倆化學、數學、文學、曆史、雕塑、繪畫及自然科學。
居裏夫人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強化體魄訓練,鍛煉意誌和力量,特別是她成功地發掘了兩個女兒的天賦,而最終使她們成為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