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4月,北半球春意濃濃,萬物複蘇。
但南半球的大明,秋風送爽,田野金黃。
從北到南,大明本土的氣候特征依次是熱帶草原、熱帶沙漠、亞熱帶草原、地中海、溫帶海洋。
東邊因為有大分水嶺,所以比較特殊。北部是熱帶雨林氣候,南部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常年溫度較高,降水偏多。
因此,大明的農作物種植,也根據氣候特征來。
目前大明的三大糧食作物有水稻、麥、玉米。
水稻分為秈稻、粳稻、早稻、中晚稻、糯稻、非糯稻。除了食用,還可以釀酒、製糖,成為工業原料。
它原產於中·國,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如今大明栽種的水稻品種,主要是秈稻和粳稻,生長期在一百以上。
秈稻的特性是耐濕、耐熱、耐強光,種植範圍在巴布亞、帝汶、爪哇、蘇門答臘等海外離島。
粳稻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溫。種植範圍在大明本土的南海省、南方省、光複市等臨海臨河地區。
稍遠一些的新西蘭島,也在推廣種植,隻是範圍很。
總的來,還是以海外離島為主,本土為輔。畢竟大明的氣候、水土,不符合水稻的種植條件。
兩者相比,秈稻的產量低,粳稻的產量高。但前者對病蟲害的抗性較高,在南洋地區,常常一年兩熟到三熟。所以總產量比粳稻高。
大明的農業司,也對水稻品種進行了改良。但到底缺少相關專業人才,所以取得的突破不大。
而麥起源於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穀物之一。品種有春麥與冬麥、硬麥與麥。
它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的範圍在南北緯17度-5度。從平原到海拔約四千米的高原,都可以廣泛種植。
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
所以在食物界,用途很廣。
磨成麵粉,可以製造麵包、油條、煎餅、年糕、意式麵食等食物。酵後,還可以製酒及生物燃料。
它的產量,幾乎都可以食用。而水稻脫殼成稻米,產量會銳減%,這還是一般情況。
所以在大明本土的南回歸線以南,都種上了麥。
玉米則原產於美洲,品種按顏色分類,有黃玉米、白玉米、黑玉米、糯玉米、雜玉米。
大明對所有品種都有種植,但種得最多的是黃玉米。
它的生產期很短,主要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富含礦物質、蛋白質、還能抗衰老,雖不如麥那麼全麵,但單方麵的營養價值,卻遠麥。
人經常食用的話,有利於健康。
並且工業上,也有較廣的運用。
再加上不挑地,單產量不低,所以大明,也大力推廣。
但大明的人口中,以華人、南洋土著、澳洲土著為主,習慣食用稻米。他們加起來的人口,占了大明總人口的78%。
因此單產量雖不高,但種植麵積最廣。
而食用麥的以歐洲移民為主,占總人口的7%。種植麵積第二,但總產量第一。
至於玉米,食用的都是美洲移民。他們在大明人口比例中,連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種植麵積最,總產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