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夢景之感(2 / 2)

還有那個害怕在黑夜中獨自行走的人。

似乎隨著時光的推移,早已習慣這黑夜。並且喜歡上在這黑夜中獨自漫步的感覺。

似乎不會有人懂得就是這寂靜的夜,掩蓋了我所有的悲傷。

或許,在這黑夜中,不止我一個人虛偽地用這夜色來掩蓋自己的悲傷。可是再怎麼掩飾,都隻是短暫的而已。

當第二天太陽升起時。這一切,就都隨風飄散了。或許是該放下的時候了。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指一種身心的逐漸成熟和練達,更是其對自我的認知深度和對世界的理解程度。本來,一個人的成長是一種必然,但是,成長過程中的速度和質量,卻是因人而異的。它往往受到生活環境、社會製度、家庭條件、情感氛圍、命運機遇、個人秉性、努力程度等主客觀因素的製約和調控,也有被動與主動之分、自發與自覺之別、糊塗與清醒之鑒,因而也就出現了世俗社會中人的命運際會的千差萬別局麵。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作為個體的人的成長經曆,是否能夠獲得一種圓滿的期待和輿論的肯定,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還是主觀的內心的精神上的成長。

對個人生活履曆的點滴掃描和理性反思,是精神成長過程中的必備環節。一般來說,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去做這件事,似乎有點作秀之嫌和不能承受之輕。因為閱曆資曆才是值得咀嚼和回味過去的資格,可是,作者卻做到了這一點,盡管有些勉強和膚淺。比如,對校園生活中老師和同學情趣、鬧劇、友情的記憶;對年少時一人坐火車到玉林的流浪夢的新奇與破滅;對和尚化緣行為的理解與思考;對武當山石階上拄著拐杖搬運沙子的民工所賦予的同情與憐憫;對“三省一條街”(河南、陝西、湖北)上的民風世俗的考察與體驗;對網友和同事突然去世消息的驚愕與感歎;對童年純真生活的美好追憶……這些身邊所發生所經曆所感受的一些小事、瑣事、凡事,都是一種很好的精神營養劑,具有一種強筋補鈣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無價之寶。

對大自然風物的詩意發現和詩性寫作,是精神成長的外在熏陶和靈性感染。你看,對四季風華特點的體驗和感受,作者是以一種觸摸和擁抱的姿態介入的。尋春的旅遊途中,農婦的善良和淳樸為春意普灑增添了豔麗的色彩;紫竹林中,邂逅挖掘紫竹入藥卻主動付錢的婦人,那份感動化為美好人格的升華;秋日下讀書,追蹤陽光腳步的情趣和遐思;雨夜漫步中,與納蘭詩情的對接和共鳴;冬日黎明中,追尋一份心情的寧靜和純潔,感受雪花飄舞的浪漫和自由;兩顆向日葵的籽粒不同,領悟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哲理……這些以物言誌、借景抒情的篇什,大多是以獨白的形式自抒心靈,並且在景物的美好熏陶中發現和襯托出人性的閃光點。這樣的寫景散文,能夠與社會人生融入一體,與真善美的審美意蘊結合起來,就使得文章的感染力略勝一籌了。

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追憶和感恩,是精神成長的內在定力和激勵魔力。看看文章標題吧:“母與子”、“老與小”、“一路上有你”、“相見不如懷念”、“相逢不語”、“花香滿衣”、“三朵玫瑰”、“誰的手拭你的發”、“那永遠的炮竹”、“紅玫瑰和白玫瑰”、“品酒,讀自己”、“東北水餃”、“溫暖”、“鄰居”、“我的山東網友”、“小妹”等等,都是一種真愛的柔情似水的表達,一種唯美理念的潛意識流露,一種懷念與感恩並重的情操演練。親情,總是在日常生活的細微言行舉止中儲存發酵,在夜深人靜或身心疲憊的時候才能品味出其真正的滋味;友情,隻有在坦誠交往中相互尊重與寬容,才可能懂得質樸和誠信的價值;愛情,隻有在兩顆心的激情碰撞與相互提升中,才可能獲得靈與肉的無縫對接和情感的撫慰。作者的感受,總是通過具體的事件和親曆的人事,在沉澱和回味中尋找到一種心靈的慰藉與反省的超越。因而,作者在不動聲色的描述中,往往會給讀者一種春風化雨的快意和靜觀彩霞的禪意。

成長的話題,是每一個人所不可回避的,是理性的探討,也是感性的體驗。作者的文集使我們看見了“這一個”成長的身影和標本。由於成長中的局限和條件所致,作者文集中,其內容的視野還比較狹窄,題材的選擇囿於個人生活的小圈子較多,因而影響了文本的社會價值提升;另外,有感而發,急就成篇,固然是一種寫作狀態,但是,有些主旨的提煉和情感的抒發,還是需要時日的沉澱打磨和藝術的修煉升華的。如此,才能為文學舞步的亮相少留下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