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的打響不僅僅是靠人的力量,也是對抗雙方利用先進高科技的武器而進行的一場大較量,從小規模、局部地區的戰鬥,引發到遍及全球性的世界大戰,從簡簡單單的小規模戰爭,到今天形形色色、愈演愈烈的大的戰事,戰爭大盤點無疑向你展示了近代戰爭發展演變的趨勢。從一般原始型的戰爭到高科技、新武器的網絡太空站的巨大演變,向大家再一次說明了社會時代的快速發展。
國內戰爭——兄弟之間的戰爭
國內戰爭簡稱“內戰”,是指國內敵對勢力之間所進行的戰爭。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兩種性質。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抗反動統治階級的戰爭,是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反動統治階級鎮壓國內人民革命運動的戰爭以及反動階級之間的戰爭,是反革命的、非正義的戰爭。
中國近代比較有名的兩次內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稱這段時期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簡稱“大革命時期”。
1926~1928年,由中華民國的廣州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各路軍閥,這就是使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的北伐戰爭。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進行北伐誓師。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懸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至此北伐獲得成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是指1927~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
內戰期間,國民黨人大肆殘害中國共產黨人,但共產黨人並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嚇倒,於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之後,共產黨人陸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接著,紅軍又取得了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力。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二萬五千裏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從1933年10月開始,至1936年10月結束。曆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裏。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解放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局部地區戰爭——鄰居間的戰火
局部戰爭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有限目的的戰爭。與世界大戰相對而言,局部戰爭往往隻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區,在一定範圍內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美國一些人士把局部戰爭稱為“有限戰爭”,局部戰爭主要是指低強度戰爭,其中包括地區性武裝衝突,遊擊戰與反遊擊戰,叛亂與反叛亂,中小規模武裝入侵與反入侵等。
局部戰爭的由來
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爆發了數百次戰爭,其中除兩次世界大戰以外,其他的都是局部戰爭。前蘇聯解體以後,世界戰略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爭取和平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戰爭力量,世界大戰在較長時期內可能打不起來。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還存在,世界的各種矛盾還存在,軍備競賽依然在進行,國際社會還很不穩定,局部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戰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