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庚:徜徉在青島(1 / 1)

Day41,5月17日,大晴

行李卸在賓館,我們騎著裸車在大街小巷穿行。試想一下,我們可以一口氣蹬上平日頭疼的大斜坡,扛起車子上下樓梯也不在話下,沒有負重的騎行輕鬆暢快。到了青島的第二天,我們指著地圖上的海岸線大大地畫了個圈,豪氣地說:“今天就把這兒繞個遍吧。”

和琳比賽著飆到坡頂,麵前是倒寫的“個”字形路口(我們就是從那一“捺”騎上來的),在三條路的交叉口處,矗立著一座朱砂色的建築,方形塔頂立著十字架,看起來是座教堂。想起之前查閱的青島旅遊資料,這種異域風情的建築是青島的一大特色。向四周望去,林立的城市樓宇中,斑斑點點地確實有不少此類的別樣屋頂。既然如此,與其按照地圖上標的路走,還不如跟著建築走。於是遠遠看見很有味道的樓,兩個人不管什麼方向,奔著樓就去了。

就這麼邊走邊看,拐著拐著,進了個胡同。胡同口冷冷清清,但越往裏越熱鬧,方才發現此處原來是個仿古步行街。在這兒推著車自然不妥,遂又折回胡同口把車鎖在路邊,二次踱進去。前方門牆出現“劈柴老院”(江寧會館)的匾額,我們跟著人流進了院子,看到裏麵已經擺好了桌椅碗盞,前方一個戲台,有位旦角兒正在上麵吊嗓子;台下早已坐滿三五成群的老人,看樣子大戲就要開場。我倆四周轉轉,看看這大院的曆史介紹,也找個椅子坐下體驗一會兒,討論著馬三立老先生剛出道時說相聲的是不是就是這個戲台。側麵一位阿姨,正專心致誌地上妝,看裝束扮的大約是“小生”。我們怕是等不得這戲開場,不過,我們本也不是為了這戲而來。出了大院門,看到一個賣老山楂糕的小車,買了兩塊邊走邊吃,酸溜溜的,驅散了身上的燥熱。

晃晃悠悠地還是騎到了海邊。有座橋直直地伸進海麵,盡頭是座二層閣樓,橋上擠滿了來來回回的遊人。我們也跟著去擠,被人流擁著到了海中閣樓,又被擁回岸邊。半路擠開人群時,看到小販在賣用珍珠、貝殼、海螺做成的工藝品,我倆站著指指點點:“這個不錯,那個好看……”就是不買。

順著德國監獄舊址的圍牆,我們騎進迎賓館。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進“古堡”,盡管迎賓館從年歲上說稱不上“古老”,但我還是相當興奮。拉著琳一間屋一間屋地走,不放過任何角落。有20多分鍾的時間,館裏隻剩我們兩個人,琳更是肆無忌憚地咋呼起來:“那個琉璃綠的壁爐真漂亮,寫字桌雕花太精美了,層疊的花架超有設計感;這間屋子毛主席住過,雖然曾經是喪權辱國的標誌,畢竟到頭來還是歸咱了,趕緊來合影;流線型的樓梯真好看,老羅快來給我拍假裝下樓的照片……”來了個小型旅遊團,導遊指著樓上那個五彩玻璃拚成的小窗戶介紹說:“迎賓館曾經的主人,會透過玻璃中的一塊,往下看賓客是誰,再決定是否會見。”看著那漂亮的小窗,似乎都能想象出有一雙辨不清是藍色還是綠色的眼珠在朝下看。

從迎賓館出來,是一條下坡路。路不寬,剛夠一輛小汽車通過,兩邊是順坡而建的民宅。路上三三兩兩的人,有的坐在屋門口的台階上,有的順著牆邊的陰涼慢悠悠地散步。我們也放慢速度,順著彎曲的小路蜿蜒向下,循著樹影和屋影的軌跡,躲避著初夏的驕陽。

這一路行來,雖大部分時間都在騎車中度過,但這樣悠閑卻還是第一次。

再次回到海邊,已過正午,天更藍了,海也更藍了。我們找了一塊稍微平整的礁石坐下休息,看對麵礁石上的人釣魚,等了許久也沒見一條魚上鉤;又看到遠處一個體格健壯的男人撐著帆,在這沒有一絲風的海麵上踉踉蹌蹌地“衝浪”,我們忍不住傻樂。坐膩了,就沿著濱海步行道,或遠遠地欣賞花石樓,或調侃青島滿眼的婚紗照;騎過八大關,在人跡罕至的路上,我們指著一棟看似無人居住的小洋樓,幻想著那要是屬於我倆該多好。

爬上一個不知通往哪個方向的坡,又拐了個彎兒,一個岔道口的對麵出現一排巨型啤酒易拉罐。敢情一不小心,我們闖進了啤酒街。黃昏時分,街邊酒吧零零散散開始上客,我倆一摸肚子,也都已經開始唱起“空城計”,琢磨著既然到了這啤酒名揚天下的海濱城市,怎可少了啤酒和海鮮。於是,尋覓了一家人氣興旺的店,點上幾種海味,再來兩紮生啤,舉杯敬那漸漸西下的夕陽,繼續享受這閑晃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