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代表了一種對於現實存在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傾向,在科學活動中,表現為對傳統的概念、學說、理論在新的條件下失去信任,對其重新進行審查、檢查、探索的一種理論思維活動。懷疑產生於人們認識中的矛盾,懷疑是問題的源泉,也必然是創新的萌芽。
在知識的夜空中,有無數顆星星熠熠生輝,他們是誰?他們是知識界的泰鬥、學術中的權威,他們是我們學習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權威們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在今天這個技術日益發展的時代,中學生朋友是不是也應該換個角度看待權威?的確,我們尊重權威、需要權威,但我們更需要擁有向權威挑戰的勇氣!
權威也會犯錯誤
我國著名計算機專家、兩院院士王選,麵對巨大的成果和榮譽以及眾多的崇拜者,卻極為冷靜地在《光明日報》撰文說“不要迷信院士”。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向權威學習,向權威的科技成果看齊,但是,學習是為了創新,為了發展,最終是為了超越權威,造就新的權威。而不應該是盲目地迷信、追隨和固守;迷信是盲目,是枷鎖,是桎梏學習創新的藩籬;因崇尚而學習繼承院士、權威和名人的成果是必需的,但應在學習中繼承,在懷疑中發展。對權威的輕視是無知的,對權威的迷信則是盲目的,有時對權威的懷疑恰恰是創新的起點。
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當一位傑出的老科學家說什麼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
19世紀末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洛德·開爾文,是一位極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學家,但晚年卻宣稱:“X射線將會被證明是一種欺騙”,“無線電沒有前途”。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強烈反對使用交流電,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竭力反對玻爾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學統計解釋,他也曾斷言“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能從原子中獲得能量”。核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艾·盧瑟福也曾說過:“誰企圖研究從原子轉換中獲得能量,那他是在幹一件荒唐的事。”
1970年,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基本粒子可歸納為三種誇克。丁肇中對此表示懷疑,想進行相關方麵的實驗,他的這一想法卻遭到美國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1974年,丁肇中等科學家在自己的堅持下,最終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誇克。
很多著名的企業家兼技術專家犯錯誤的例子也不少。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小型計算機王國的DEC創始人奧爾森(Olsen),晚年卻認為“PC是不該出現的怪胎”;以太網的發明人梅特卡爾夫(Metcalfe)曾打賭“互聯網在2000年前會出現癱瘓”……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權威也會犯錯誤。所有的事實都不是絕對的事實,它總是有相對情況而言的,所以,說出“絕對”二字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就已經錯了。權威也會犯錯誤,中學生朋友千萬不要被權威束縛了頭腦,創新往往就是從懷疑權威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