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時間簡史》(1 / 3)

一、概述

有著“繼愛因斯坦以後世界上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美譽的史蒂芬·霍金,從21歲起身患盧伽雷氏症,除了思想,隻能支配三根手指、必須依靠機器才能與人交流。然而這位科學巨人,197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遜講座教授——這是牛頓曾經擔任過的職位。霍金不僅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還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的身體無力地蜷縮在輪椅裏,思想卻在宇宙的最深處飛揚,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宇宙的盡頭,探索黑洞的隱秘。

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開始於一個大爆炸,正由於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物質才被和諧地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對自己存身於其中的字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1988年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版後即在全世界造成巨大影響。在他之前,沒有人能解釋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霍金以他的研究解釋了形成行星和星係的物質如何被創造,以及宇宙為何能夠永遠膨脹下去、而不會在“大坍塌”中崩潰,從而創立了“開放性膨脹”理論。這是目前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宇宙現象最好的解答。

霍金的《時間簡史》,可謂純科學追求者的“聖經”,在全世界至今累計發行量達2000多萬冊,被翻譯成近數十種語言文字。在西方,沒有讀過《時間簡史》甚至會被認為是沒受過教育。它之所以在出版發行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讀者極為熱烈的歡迎,除了因為它概括了當代物理學中最尖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外,還在於它的語言通俗易懂,整本書幾乎沒有數學符號和方程式。霍金的《時間簡史》對人們的影響是相當強烈和深刻的,以至於使人們對宇宙的興趣達到了有史以來空前的程度。

二、內容簡介

你是不是在幾乎對世界毫無所知的情形下進行日常生活呢?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宇宙,就打開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吧!在本書中,霍金教授以未受科學教育的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敘述關於“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的基礎思想,將我們帶進了一個神奇而又熟悉的世界。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簡明扼要地論述了人類對宇宙認識和探索的曆史,將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結合起來,提出了關於時間、空間、大爆炸和黑洞的具有創新性的認識,為探索完整的統一理論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本書既概括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對宇宙奧秘的艱辛探索和偉大貢獻,也集中介紹了霍金本人幾十年來在天文物理學研究中的突破和進展。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製,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提出的無邊界條件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自牛頓以來一直困擾人類的“第一推力”問題。霍金認為宇宙模型是一個封閉的無邊界的有限的四維時空,宇宙的誕生過程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過程——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決於物理定律。霍金研究關於爆炸黑洞的理論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係起來。早在1971年他就提出: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可能形成數以百萬計的微小黑洞,這個如質子般大小的空間內容集了10億噸物質的現象。它們質量極大必須用相對論的規律來解釋,而體積極小又必須用量子力學的規律來分析。1974年,霍金宣布:根據量子論的預言,這種黑洞實際上不斷產生物質,釋放出亞原子粒子並在最後能量耗盡時發生爆炸。這種從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複始的過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並再創生的過程。這無疑宣布了上帝對宇宙的貢獻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