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年的艱苦努力,艾肯和他的同事們共同製成了這台機電式計算機。起先他們將它叫做自動程序控製計算機,後來大家給它起了個綽號,叫做“馬克1”。它是個龐然大物,約有15.5米長、2.5米高,幾乎塞滿了計算機研究所的一間大屋子。它用了3000多個繼電器,運行時聲音很響,人們很難在它身旁說話。1944年8月,馬克1計算機正式完成,接著交給了訂戶哈佛大學,一直使用了15年之久。由於它誕生在遠離戰場的美國,所以其影響要比朱斯的Z3計算機大得多。
馬克1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1945~1947年間,艾肯又負責研製成功了經過改進的馬克2計算機。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上,這兩台機電式計算機有著重要的地位。1956年,艾肯還負責製成過馬克4計算機,那是一台在美國空軍支持下研製成功的電子計算機。
艾肯是個意誌非常堅強最會珍惜時間的人,他每天總要晚上八九點鍾才離開研究所,有時第二天淩晨4點就又回所了。1973年3月14日,艾肯在美國的聖路易斯病逝。
機電式計算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短暫的一頁,它是計算機發展道路上的一次必要的科學嚐試。由於它工作中仍有機械動作,因此它的運算速度很難有更大的提高。但是,它為早期的電子計算機設計製造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於現代高速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起了開路作用。隻有電子計算機,才真正是人類智力解放的有力工具。要介紹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過程,必須對電子技術的發展有所了解,讓我們暫時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世紀末去吧!
電子計算機的第一個設計方案阿塔納索夫是美籍保加利亞學者,原是衣阿華州立學院數學物理教授,在求解各種數學物理方程時,繁複的計算使他深感頭痛,他感到有必要發明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當時流行著機械式或電動式計算機,以及最新的模擬運算工具——微分儀等,阿塔納索夫對它們都作過深入的研究,逐步認識到要提高計算機的速度,關鍵是要有高速的運算部件。這正像建造一座巍峨雄偉、富麗堂皇的宮殿,要用上等的磚瓦一樣,土坯、小石塊是絕對不行的。隻有用電子管做成的電子觸發器等新一代器件,才能造出高速計算機。他是第一個看清解決這個問題出路的人,可是要提出一個新式計算機的製造方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個日日夜夜他苦思冥想著,眼睛都熬紅了,也未能理出個頭緒來。但他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終使金石為之而開。
1937年冬季的一天,阿塔納索夫正駕車前往伊利諾斯州。一路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他的頭腦中索繞著,一會兒是冗長的數學物理公式,一會兒是雜亂的電子線路。向後飛逝而去的樹木似乎都變成了一排排排列整齊的電子管。“該休息一會兒了”,他提醒自己,他的大腦太緊張了。正巧,前方不遠處是一個小酒吧,他停下車來走了進去。
品味著清醇的啤酒,他感到渾身輕鬆,一大堆偏微分方程的數值解問題,差分方程的繁瑣計算,把他弄得太累了,此時此刻,都讓它們見鬼去吧!他一連喝了幾杯啤酒,感到舒坦極了。也不知是醉、是累,他微微地閉上了雙眼。
突然,“靈感”來了,眼前一台巨大的計算機幻影似的在朦朧中時隱時現。這計算機沒有齒輪,也沒有繼電器,有的是亮著暗紅色光的電子管。電子管整齊地分布在計算機中,一根根導線將它們連接成一個整體。啊!關鍵的電路明明白白地展現在他的眼前。他分辨不清自己是醉還是醒,是夢幻還是在現實之中,眼前的景物一會兒似天上的遊雲,飄忽不定,一會兒又似一幅實實在在的畫麵,真切萬分。他定了定神,竭力回憶剛才腦海中閃過的電路。對,這正是他苦苦思索多日想要找到的關鍵性電路。他及時地捕捉住這一閃而過的靈感。有了這些電路,朝思暮想的電子計算機的構思就瓜熟蒂落了。
就像古代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一樣,他抑製不住內心深處的激動,一下子推開麵前的杯盤,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結清了帳,立即去找他的助手貝利,向他敘述了在計算機電中引進電子技術的設想。“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