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電腦將來會有更廣泛的應用。如完成識別文字、符號、圖形、語言以及聲納和雷達收到的信號,判讀支票等;實現知識處理,如對市場進行估計,顧客情況分析,新產品分析,進行醫學診斷等;進行運動控製,如控製智能機器人,實現汽車自動駕駛和飛行器的自動駕駛等;在軍事上,用來發現、識別來犯之敵,判定攻擊目標,進行智能決策和智能指揮等。
神經電腦的發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其研究也在不斷地創新、前進。
超導計算機
我們知道,電流在導體中流過,並不是暢通無阻的,而是有一定的阻力,時間長了,導體還會發熱,白白消耗掉了一部分電能。但是電流在超導體中流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在199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有一些材料,當它們冷卻接近-237.15℃時,會失去電阻,流入它們中的電流會暢通無阻,不會隨便消耗掉。
可是這種超導現象發現後,研究進展一直不快。因為要實現超導的溫度太低,要製造出這種低溫環境,消耗的電能遠遠超過超導節省的電能。在80年代後期,情況有了好轉,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陶瓷合金在-238℃時,出現了超導現象;我國物理學家也找到了一種材料,在-141℃時出現超導現象,一時間,研究超導熱席卷了全世界。目前,科學家還在為此加緊研究、尋找,企圖尋找出一種“高溫”超導材料,甚至一種室溫超導材料。一旦這些材料找到後,人們可以利用它製成超導存貯器或其他超導元器件,再利用這些器件製成超導計算機。
超導計算機的性能是目前電子計算機無法相比的。目前製成的超導開關器件的開關速度,已達到幾微微秒(10-11秒)的高水平。這是當今所有電子、半導體、光電器件都無法比擬的,比集成電路要快幾百倍。超導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現在的電子計算機快100倍,而電能消耗僅是電子計算機的1‰。如果目前一台大中型計算機,每小時耗電10千瓦,那麼,同樣一台的超導計算機隻需一節幹電池就可以工作了。
模糊計算機
日常生活中常碰到諸如天氣怎麼樣啦,近來有何打算、身體可好啊等等問題。若仔細推敲,與準確的數字式提問,如1+1等於幾比較,均是非確切性問題,這在數學上叫做模糊性問題。同樣,由模糊性陳述或判斷所表示的概念叫做模糊性概念,如美與醜、黑與白、明與暗、臭與香、胖與瘦、好與壞、高與矮等,雖然相互背道而馳,但在它們中間也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屬於模糊概念。在民間,雖然有很多事情是清晰而精確的,但大量事情卻是模糊的。錯綜複雜的事情使係統很難作出精確描述,對係統起作用的因素有許多,倘若我們抓住了其中的主導因素,便會忽略次要的,這在數學上很容易使概念由精確變得模糊。反過來,如果把次要的當成主要的,則會使概念更加模糊。要解決這種模糊性問題隻能通過模糊推理才能得出結果,這種本領隻有人類大腦具有。人在長期進化中與自然作鬥爭,使大腦有了這種獨有的處理問題的功能。現有的計算機,甚至將來的神經元網絡計算機都沒有這種功能,隻有模糊計算機才有。
第一個模糊邏輯片在1985年設計製造成功。它1秒鍾內能進行8萬次模糊邏輯推理。目前,正在製造1秒鍾內能進行64.5萬次模糊推理的邏輯片。
用模糊邏輯片和電路組合在一起,就能製成模糊計算機。
日本科學家把模糊計算機應用在地鐵管理上。日本東京以北320千米的仙台市的地鐵列車,在模糊計算機控製下,自1986年以來,一直安全、平穩地行駛著。車上的乘客可以不必攀扶拉手吊帶。因為,在列車行進中,模糊邏輯“司機”判斷行車情況的錯誤,幾乎比人類司機要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