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就說了空印案,然而我們再說這個有些冤屈的方克勤。
說這空印案,此案件的緣由是這樣的,明朝規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賬目,而地方賬目必須跟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這一年的地方財政計劃才能完成。如果對不上,即使隻是一個數字,賬目就必須重新填造,更讓人為難的是所有重修賬冊必須要蓋上原衙門的印章才算有效。
這個規定在現在看來似乎不難執行,但在當時可就難了。
要知道,當時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各府各縣必須派使者帶著賬冊去京城。這些使者的首要條件是身體好,因為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沒有汽車火車讓你坐,你得騎馬、坐船、再騎馬,某些時候你可能還要搞些登山運動。
比如你是廣西某地的官員,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兩月。就算你年初一出發,到京城起碼也是早春三月了。滿頭大汗跑去戶部,一核對,錯了一個數字。
“行了,啥也別說了,兄弟你打馬回去吧,我等你。”
於是便又一路狂奔,可又得先騎馬,接著再坐船,一回去改了賬冊,蓋了公章。又便去也!
這就四個月過去了,轉眼已是夏天,趕到京城,又見麵了。
“兄弟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好久了,接著來吧。”
然而這位運氣不好,核對後發現還是有地方錯了。“唉啥也別說了,還是回去吧,下次過來記得穿多點衣服啊,這邊冬天冷!”
於是又趕回去,趕回來,這回核對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別回去了,在這過年吧,計劃又該重新做了。”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如果總怎麼折騰,誰也受不了。經過分析,官員們發現,關鍵問題在於蓋印這個環節,因為紙筆都是現成的,賬冊錯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讓你帶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爺總不能拿蘿卜刻印蓋公文吧。當時在街頭私刻公章的生意還是沒幾個人敢做的,於是他們靈機一動,帶上事先預備好的蓋過印信的空白文冊不就行了嗎?
就這樣,帶空印文冊成了當時一條不成為的規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個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發現這個所謂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員們竟然敢搞這些名堂!
這時,他一下震怒了,認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頭,於是派遣官員對此事進行詳盡的調查。
按說隻要一調查,這個問題是不難解釋的,其實即使是他派去調查的官員也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事情的緣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沒有人說。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滑稽場景,問話的官員也知道,回答的官員也知道,隻有朱元璋不知道。
這個現象不難解釋——官員們害怕。
如果上書辯解,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同黨或者包庇,這個黑鍋誰背得起。
就在此時,一個勇敢之人站了出來,值得敬佩的是,他並不是在職官員,而隻是一個平凡的生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隻是一個老百姓。
這個人叫鄭士利,他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靠山,隻是憑借自己的勇氣,隻是為了說出真相。
他利用當時平民可以直接上書的渠道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很長的書信,這封書信在曆史上也很有名,在書信中鄭士利明確指出:空印文冊所用的是騎縫印,並不是一紙一印,而錢糧數字不同,必須一一核對,所以很難確定。說明了空印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