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燈下不觀色”。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燈下看東西,顏色和陽光下見到的顏色確實不一樣。
白天,豔陽當空,窗下黃色的迎春花、淺紅色的櫻桃花、粉紅色的桃花、紫紅色的紫荊……
紛紛綻放,數不盡的千紅萬紫!可是到了夜間,這千差萬別瑰麗多彩的朵朵鮮花,卻失去了原來的彩色,在由玻璃窗透過的燈光的照射下,都變成了淡黃淡黃的清一色。
原來,大地上的萬物之所以有絢爛的色彩,都是物體受到光的照射,而把本身的色光反射出來的結果。隻有在由多種色光組成的白光照射下,物體才能夠有選擇地反射出它特有的顏色來。在陽光下,迎春光之所以是黃色的,櫻桃花是淺紅色的,桃花是粉紅色的,紫荊是紫紅色的,這全部是太陽光的賦予。它們在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色組成的白色太陽光的照射下,反射了它們本身特有的顏色。比如:迎春花反射了黃色光,吸收了其他各色光……可是,電燈光裏,最多的是紅光,其次是橙光和黃光,裏麵含的藍光、紫光卻非常少。這就使我們在晚上的電燈光下,觀賞鮮花時,盡管它們在陽光下各有不同的顏色,但是由於照射上去和反射回來的藍光、紫光特別少,看起來就覺得是淡黃淡黃的,不像在陽光下那般鮮豔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