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植物病毒是如何利用的?(1 / 1)

目前已知的1000餘種病毒,約有半數活躍在植物界,植物病毒病僅次於植物真菌病害,居於第二位。病毒侵染植物,病變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有發生在花、莖或果實上的。病毒在植物間的傳播分為介體傳播和非介體傳播。介體傳播就是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體上,借助其他生物的活動而傳播。非介體傳播汁液磨擦,嫁接、種子及種用材料的傳播。

植物病毒給植物造成病害,特別是農作物的病毒病,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植物病毒並不完全全是壞事,它還有好的一麵是可以利用的。

首先是用病毒檢驗細菌。有不少種類的細菌對植物起危害作用,但也有“吃”這些細菌的病毒,叫噬菌體。我們知道,噬菌體是專門在細菌中生活的一種病毒,有一類噬菌體侵入細菌之後,快速增殖,並裂解細菌,這種噬菌體叫做烈性噬菌體;另一類噬菌體感染細胞後,不但不使細菌破壞,還能隨細菌細胞一起分裂,這種噬菌體叫做溫和噬菌體。噬菌體學有一個特點是它的專一性,一種噬菌體隻吃一種細菌,而且要吃活的細菌,一旦噬體發現所吃的細菌,就鑽進它的肚子裏,經過一定時間的潛伏,細菌經不住折騰,土崩瓦解了,一批新的噬菌體破菌而出。一定時間範圍,每個噬菌體在細菌體內的繁殖數量,大體一致,稱為“繁殖量”,因為有這些特點,而用來檢驗細菌。如檢驗稻種是否有白葉枯細菌,按常規檢驗,很麻煩,誤差也大,而用噬菌體檢驗,就能快速而準確地檢驗出結果。

其次是以病毒治病毒。對於人和動物的某些病毒,如麻疹、豬瘟、鴨瘟等,已采用接種疫苗的方法來預防,用低毒辣毒防禦高毒病毒。用類似方法也可以預防植物病毒病。

科學實驗證明,用高毒的病原病毒做加熱或用藥劑處理,就可獲得植物低毒病毒;或是從自然界的毒力較低的病毒品係中選撥、分離出植物低毒病毒。對健壯植物接種低毒病毒後,再接種同種病毒的高毒品係,植物也不發病,這種現象稱為幹涉作用。

低毒病毒的利用,首先是從防治番茄花葉病開始的。1934年,有人將接種過番茄花葉病毒的番茄莖,放在34.6℃環境中保存15天,從而獲得了番茄花葉病低毒病毒,這項成果沒有達到實用階段。1965年,日本的大島等人重複上述試驗,獲得了番茄花葉病低毒病毒,稱為L11。L11對番茄花葉病高毒病毒有一定的幹涉作用。日本的後藤等人又對L11進行改良,製出了對番茄不顯示病征,而對番茄花葉病高毒病毒有完全幹涉作用,而且作用穩定的低毒病毒,這種番茄花葉病低毒病毒稱為L11A,目前它作為預防劑推廣使用。在日本的千葉、福岡等地,人們將含有胝毒病毒的番茄葉液,用水稀釋100倍,加入適量的碳化矽粉末,在番茄1~2葉期用高壓噴霧器接種,具有理想的防治番茄花葉病的效果。

1972年,有位荷蘭人把含有番茄花葉病毒的番茄葉汁用亞硝酸處理,製出了低毒病毒,稱為MⅡ-16,它作為預防劑奪歐洲一些國家已大量使用。今天,國外已用蘋果低毒病毒防治蘋果病毒病,用瓜類低毒病毒防治南瓜花葉病毒和黃瓜綠斑花葉病毒病等等,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

此外,有些花卉還與病毒有不解之緣,菊花中的翠菊就和病毒相關。當有種病毒進入菊花體內,它們能阻礙花瓣裏花青素的合成,而促使葉綠素的積累,使花瓣變得墨綠清新。菊花可分蔸繁殖,這種病毒常駐子株體內,使這一品種代代相傳下去。當有種病毒進入鬱金香體內後,引起鬱金香的生理變化,集中表現在花朵部分,花瓣中的花青素分布不勻,使得鬱金香別具特色,五彩斑斕。

病毒與植物密切相關,隻有深入研究植物病毒,才能減少植物病害,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