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1931年2月生,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曆任嘉定第二中學語文教師、嘉定縣實驗中學校長。特級教師,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現任上海市民辦桃李園實驗學校校長,兼任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特約編審。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成績顯著。著有《語文導讀法探索》、《導讀的藝術》、《和青年教師談語文教學》等。
卓越之路
戴著“鐐銬”也要跳好舞
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從小學到初二,錢夢龍都是出名的“差生”。他從小學到初中二年級,累計留級四次。這個被老師們公認的笨學生,在初二之後,學習成績卻奇跡般地出現了轉機。
一位叫武鍾英的國語老師用一本字典改變了錢夢龍的人生軌跡——
一天放學以後,武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起一本《王雲五小字典》,對他說:“老師們都說你笨,如果你能學會查字典,就能證明你不笨。”武老師交給他一項任務:每教新課之前,把課文中生字的音義從字典裏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
這一鼓勵一抄寫,他成績報告單上的評語在畢業時變成了“該生天資聰穎”。
195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剛初中畢業的錢夢龍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他一開始就不甘心當個混飯吃的教書匠。在他心底,有一杆標尺——當一個像武老師那樣的對學生傾注愛心的好老師。這一杆時時量出他差距的高高的標尺,成了當時對語文教學一竅不通、知識儲備也遠遠不夠的錢夢龍做一名好老師的原動力。
他設計出了一種既適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又有個性的教法:鼓勵學生自己學。“當時我想得很簡單、從武老師教會我查字典開始,是自學幫我學好了國文,這也肯定能幫我的學生學好語文。”於是,“怎樣教會學生讀書”成了錢夢龍語文教學的一個執著的“努力方向”。
一線語文老師普遍認同這樣的事實:語文難教。錢夢龍在從教幾十年後曾列舉了三條難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評;二是考試特煩瑣,刁鑽古怪的題目,無所不包的“知識體係”,使師生都有防不勝防的恐懼感;三是教學目標最難把握。對此,他發出這樣的滄桑之歎:教語文是“戴著鐐銬跳舞”。
但他並沒有停留在悲歎之中,而是積極尋求突破,喊出了“戴著鐐銬也要跳好舞”的響亮口號。
這一舞,就是五十多年。
錢夢龍是個不安於現狀的跋涉者。他不滿足於做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而立誌做一個“語文教學的專家”。從教一開始就有這樣雄心壯誌的錢夢龍,在不斷的理論聯係實際中悉心研究、實踐、探尋著語文教學的特殊規律。
1956年,隻有四年教齡、初中文化的錢夢龍成了高中語文教師,寫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同年,27歲的他被評為嘉定縣首屆優秀教師。
上世紀70年代末,錢夢龍提出了“基本式教學法”。所謂“基本式”,指的是:自讀式、教讀式、作業式。
但當時的錢夢龍也感到,自己對教學過程中規律的把握,還沒有觸及教學的深層。
1979年,上海市教育局在他當時任職的嘉定二中召開上海市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錢夢龍執教文言文《愚公移山》。他按自己的“基本式教學法”上了這堂課。
“那天來聽課的人特別多,把一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的。”這堂課,令聽課的重點中學校長們和市、區教育局領導耳目一新,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一堂課,也改寫了錢夢龍後半生的曆史。1979年下半年,以一課打響的錢夢龍出人意料地被評為“文革”後上海首批特級教師。
“‘基本式’的提出成了我命運急轉彎的一個標誌,對我個人來說,其意義相當於漫漫求索之路上的第一塊‘裏程石’。”一個“石”字,道出了錢老師不安於現狀的跋涉情結。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錢夢龍形成了自己一套相當完整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這奠定了他在中學語文教育界獨樹一幟的地位。
2005年,76歲高齡的錢夢龍老師在“全國第四屆新教育實驗研討會”主辦方的一再邀請下,為參會的老師們上示範課。當這堂少浮華重平實的課遭到質疑時,主辦方代表、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在錢老的報告後對與會者講了一件事:
最初,錢老接受邀請後準備上《死海不死》一課。後來,又考慮到聽課的學生都是高中生而換成了《世間最美麗的墳墓》一課。但是在參會前他又換了。他說,老用自己上過的課去講不大好,就挑了一篇課外閱讀文《睡美人》。這個內容,此前錢老並未上過。這就是敢於在76歲的高齡挑戰自己五十多年創造的輝煌的錢老!
早在1986年,華東師範大學的譚惟翰教授就對錢先生作出評價: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是個“不安於現狀”的語文教師,他不會僅滿足於做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在從教55周年慶祝會上,另一位語文特級教師陳鍾梁如此感言:“錢夢龍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書法、繪畫、詩詞集於一身,他當語文教師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錢先生自己卻慨歎:我唱著“心頭自有春無限,撲麵何妨料峭風”,我唱著“鏡中白發三千丈,眼底紅英十萬枝”,一路磕磕絆絆卻又踏踏實實地走到了春光明媚的今天。這都是因為我鍾愛的語文教學。他告誡自己,“我是一個精神上的長途跋涉者,我的腳下永遠是起點。”
教育理念
導讀教學模式
馮夢龍老師的導讀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三主”。導讀教學的結構形態是“基本式”。
1.“三主”是導讀教學的指導思想。“三主”,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他很早就進行過這樣的實驗:在兩個條件大體相同的班級中,用不同的教法、在四個課時內教同一篇課文《一件小事》,以觀察其不同的效果。甲班完全由教師講授,各個知識點力求講深講透,語言力求生動,學生在聽講過程中記錄詳細,課後作業也在課內作了詳細的指導。乙班采用學生自讀、思考、討論,教師隻作重點指導的教法。先布置自讀,要求學生按課後練習題所提示的幾個方麵理解課文,並提出疑難問題。各個問題綜合起來,集中到一個問題上:“文章中的‘我’是不是一個自私的剝削者?”進而利用學生中存在的兩種對立意見,引導學生進一步細讀課文,然後以《談談〈一件小事〉中的‘我’》為題,寫出發言提綱,為課堂上的論辯作好準備。經過周密的討論後,再讓學生按照發言提綱和討論後對“我”的認識寫成文章。
實驗結果:一個學期過後,以“突襲”的方式對著兩個班進行測試,題目以《一件小事》的課後練習題為主。沒有做過課後練習題的乙班成績遠遠超過了甲班。由此可見,隻有把學生組織到一個以“訓練”為主的教學結構中去,才能實現學生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甲班雖也完成了一些作業,但學生的思維餘地很狹小。乙班由學生經過自讀、質疑、思考、討論、作文等一係列訓練而獲取知識,學生思維活躍。
2.“基本式”為導讀教學的結構形態“基本式”,即基本課型。其表現形態為:“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複讀式”,總稱“四式”。
“自讀式”,它不同於“預習”,是在課內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一種訓練方式。自讀,是“學生為主體”思想的體現,但自讀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自讀訓練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配合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先教後讀;二是先讀後教;三是邊教邊讀或邊讀邊教。自讀,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不是學生隨心所欲的自由閱讀。
“教讀式”,是教會學生自讀。教讀與自讀同步,或先教後讀,或先讀後教,或邊讀邊教。教讀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真正學會自讀,從而達到不需要教師再教的境界。教讀,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教師的主導作用,隻有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確的發揮。在教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第三,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困難。
“練習式”,是指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後,完成一定的口頭或書麵作業。其目的是為了加深對新獲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也是為了促進知識的遷移。常用的練習類型有:①以記誦為主的練習,有朗讀、背誦、抄讀等。②以消化為主的練習,有問答題、劃分文章層次、分析文章特點、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寫作練習中的改寫、續寫。③以應用知識為主的練習,即遷移練習。類練習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綜合的,小至用一個詞造句,大至借鑒課文寫作。④評價作業。評價包括鑒賞和評論。
“複讀式”,是一種複習性的閱讀訓練形式。把若幹篇已教過的課文按一個中心組成“複讀單元”,指導學生讀、想、議、練。既“溫故”又“知新”,這就是“複讀”。“複讀單元”可以與“教學單元”重合,也可以按訓練的需要另組單元。按訓練目的,複讀大致有三種:一是以知識歸類為目的的複讀;二是以比較異同為目的的複讀;三是以發現規律為目的的複讀。
名師課堂
《死海不死》教學實錄
師: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共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裏,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你們猜是哪一篇,看誰猜得快猜得準。
(學生看書後紛紛舉手)
師:看來同學們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們真聰明!好,你來說。
生(1):《死海不死》。
師:完全正確!但你能說明一下為什麼你猜是這一篇呢?
生(1):這個題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為什麼說它“不死”,這就在讀者心裏造成懸念,引起了閱讀的興趣。師:剛才好多同學都舉手了,你們猜的也是這一篇嗎?有猜別的課文的嗎?
生(眾):也是這一篇。
師(指一學生):那你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嗎?
生(2):同意。我認為這個標題本身包含著一對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讀者產生疑問,急於想去讀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題目對讀者有吸引力。
師: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有補充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哦,“英雄所見略同”,看來你們一個個都是小英雄!(笑)不過,我還有個問題想考考各位英雄:標題上有兩個“死”字,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3):前一個“死”字指沒有生命,第二個指淹死、死掉。
師:完全正確。你課前有沒有看過這篇課文?(生搖頭)那你怎麼能回答得這樣正確?
生(3):我在地理課上學到過。
師:啊,真好!地理課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語文課上,這叫知識的“遷移”(板書“遷移”)。學習中經常注意“遷移”,知識就學得活了。現在請同學把書合攏,暫時不要看課文,大家回憶一下地理課上學到的關於死海的知識,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課文的學生)哈,你違規了,不許偷看!
(學生思考、回憶,片刻後陸續舉手)師:為了使回憶有條理,請按照以下幾點逐一來說:
板書: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約旦和巴基斯坦(眾插話: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間。
師:巴勒斯坦在亞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亞洲南部,和我們中國接壤。這兩個國家的中文譯名隻差一個字,而且都是亞洲國家,很容易記錯,建議這位同學課外去找世界地圖或亞洲地圖查一查,以後就不會再搞錯了。誰來說“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鹽量特別高,水裏各種動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師:哦,死海的海水含鹽量高,這是它的特點,由於有這個特點,就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誰能說說是什麼現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會淹死。
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無人舉手)
師:我估計同學們都知道,隻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是嗎?(指定一學生)這位同學戴著眼鏡,看起來挺有學問,你來給大家說說看。
生(3):人在死海裏不會下沉,即使不會遊泳的人也淹不死,因為……因為海水含鹽量高,所以人不會下沉。
師:為什麼海水含鹽量高,人就不會下沉?你總得講出點道理來。
生(3):海水含鹽量高,它的質量就大。
師(追問):那如果扔進海水裏的是一塊鐵呢?它會下沉嗎?
生(3):我想會下沉的。
師:那麼人為什麼不下沉?光說海水的質量大,恐怕還不夠吧?我知道你心裏明白,問題是怎樣把心裏明白的道理準確地表達出來。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質量比人體的質量大。
師:說對了。但表達上還有一點點不足,想一想,在數學裏如果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大,是怎樣表達的?你這句話如果能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質量大於人體的質量。
師:那麼鐵塊為什麼會下沉?
生(3):因為海水的質量小於鐵塊的質量。
師:好!“大於”“小於”的“於”怎麼解釋?“大於”“小於”一般用在什麼情況下?
生(3):“於”是“比”的意思,一般在兩個數作比較的時候用。
師:說得真好!我說你有學問嘛,果然沒看錯人!(眾笑)
師:關於死海的知識,同學們都已了解;這篇課文屬於說明文,關於說明文的知識,估計同學們也已經知道了不少。你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如果還要老師重複地教,你們覺得有勁嗎?(眾:沒勁!)是呀,我也覺得沒勁。因此,我想我們在決定這篇課文裏哪些知識需要老師教之前,先請同學們討論一下“什麼知識可以不教”。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把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後根據課文後麵練習題的要求想一想:練習題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哪些可以不教?前後左右的同學可以小聲議論議論,互相交流。
(學生看課文,小聲議論後紛紛舉手)
生(1):我認為課文裏用到的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師:說說理由。
生(1):課文裏為了使說明更加具體準確,用了一些數字來說明海水含鹽量高,如“135.46億噸氯化納、63.07億噸氯化鈣、各種鹽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這種說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還有點補充。課文在說明海水含鹽量高的時候用了很多數據,使用這些數據的作用是使讀者對死海海水的含鹽量究竟高到什麼程度更加明確了。這些道理也很簡單,不教也懂。師:是啊!你們看,“135.46億噸”、“63.07億噸”,這簡直都是一些天文數字!我在讀到這些數字的時候,對死海海水的含鹽量的印象就特別強烈。這兩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課文裏的這些數字說明和它的作用,的確一看就明白。不過如果不教的話,有關的一些知識是不是能夠掌握,我還是有些不放心。例如,課後練習中還要我們區別“確數”和“約數”,並且要求知道什麼情況下用確數,什麼情況下用約數。這些知識不教行嗎?
生(1):我認為行。
師:哦,你挺自信,好樣的!認為可以不教的同學請舉手(絕大多數同學舉手)。看來,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似乎還缺少一點自信。(指一不舉手的學生)你是認為還要教的,是嗎?
生(3):我想教一教不會有壞處,再說我也不大有把握。
師:確數和約數你能區別嗎?(生點頭)那你說說看,剛才那位同學從課文裏找出的那些數據是確數還是約數?(生答:“確數。”)你能找一個約數的例子嗎?
生(2):“傳說大約兩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都是約數。
師:找得很對嘛!約數在表達上都有一些明顯的標誌,你知道嗎?
生(2):一般都用“大約”、“左右”、“上下”這類詞。
師:如果不用這些詞,能表示約數嗎?
生(2):我想也行。
師:請舉個例子,最好能造個句子。
生(2海ㄋ伎計蹋罷饊跤閿釁甙私鎦亍薄?
師:好極了!你關於約數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嘛,你應該有充分的自信,是嗎?
生(2):是的。
師:剛才有同學說用“確數”可以使說明更加準確,那麼用約數是不是說得不準確了呢?
生(3):約數和確數相比,當然不夠準確。
生(4):我認為不能這樣說,主要看在什麼情況下用,有的時候用確數反而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