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女,1938年5月出生,江蘇省南通市人。著名兒童教育家,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1956年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至今。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名教師。長期致力於小學兒童教育的改革與研究,創建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研究成果令專家和教師矚目,蜚聲海內外,多次應邀出國講學。李吉林老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規劃專家組成員,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央教科所兼職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情境教育”是國家教委教育科學規劃“八五”、“九五”重點課題。李吉林研究成果曾連獲10年一度的全國首屆、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先後出版《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等專著七部,並編寫出版了1-12冊小學語文補充教材,總計約300餘萬字。論文多次在全國獲一等獎,研究成果先後在全國獲“金鑰匙”獎,《小學語文情境教學》15集教學錄像在全國電化教材評比中獲師範類最高獎。
卓越之路
“我愛小池,也愛溪流,那是因為我愛它們的‘清'和‘遠'。然而生活裏也少不了湧浪;倘若沒有湧浪,便辜負了人生。小學教師的生活,有時像小池的明淨,有時像溪流的清遠,但似乎少了一點跳躍的湧浪。於是,我很向往大海的奔騰……”
看到這段充滿哲理而又富於詩意的話,人們會認為它的作者不是個文學家,也一定是位詩人。然而,它卻出自一位小學教師的手記。
李吉林,這位在平凡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不平凡的女性,一生都在追逐大海的湧浪,讓生活騰起美麗的浪花。她以創造情境教學法而聞名。
一、品嚐當教師的幸福
1938年,在母親欣喜而苦澀的淚水中,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在她還不懂得什麼是父愛時,父親已永遠地離去了。這個不幸的孩子就是李吉林。童年的生活是苦澀的。在暗如長夜的歲月裏,她常常獨自站在河邊,望著月色下輕輕蕩漾的水波,去想一個很美很美的夢……1949年國慶的禮炮,使李吉林夢想成真。不用說,她是懷著怎樣欣喜的心情去擁抱這個美好的社會,無憂無慮地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初中畢業了,李吉林在升學誌願表上隻填了兩個學校,南通女子師範和南通師範。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一直都是美好崇高的。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主任老師把她抱在自己的膝蓋上,和她一起彈風琴;實習老師還送給她一隻老大老大的皮球;每當交不起學費時,又總是老師幫助了她……這一幕幕情景,在她幼小的心田裏,撒下了熱愛教師的種子,她常常幻想著當一個教師是多麼快樂而有趣啊!充滿詩意的憧憬,使她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
也許,因為她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幸運之神仍向她頻頻招手,不斷地光顧她。從江蘇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時,李吉林22門功課成績都是5分,那一年師範畢業生可以報考大學,可是她沒有改變誌向,高高興興地來到女師附小,也就是現在的南通師範二附小工作。她能歌善舞,會彈鋼琴,文化部門看中了要抽她搞文藝;參加排球隊去南京比賽,省體委幹部見她靈敏矯健,又勸她留在跳傘隊。可她認定了“我讀的是師範,我的職業是教師”。李吉林之所以執著地迷戀教師這一職業,並非因為她比別人順利。和所有做過教師的人一樣,她也有初為人師的煩惱。18歲,正值青春花季。她向往早日投身於歡騰的校園生活,去欣賞那一張張可愛的小臉。月光下,她漫步校園,把課堂上要說的話一句句默誦在心,甚至連語調、手勢也盡量構想得美妙妥帖。可是,當她站在講台上講得興致勃勃時,孩子們卻嘰嘰喳喳,根本不聽。教室裏簡直像小鳥上窩,鬧個不停。夜晚,李吉林坐在燈下,從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想到正在大學裏讀書的同學,淚水止不住簌簌地往下淌。痛苦中她陷入久久的深思:生活是不可能風平浪靜的,追逐湧浪的人,首先應是勇敢的人,不能後退,不能畏縮。
李吉林開始琢磨孩子們的心理,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進一步親近他們。操場上,她和班上的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做遊戲。班上一個男孩子沒能和大夥兒一起戴上紅領巾,傷心地哭了,李吉林也跟著難過……這一年,孩子們考試時,作文題目是《我的班主任》,想不到那麼多學生寫了李吉林,表達了對她的熱愛。心與心的交融,使她第一次品嚐了當教師的幸福,這是人生一大快樂,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獨特的感受令她心醉。
二、在壓力下奮起
李吉林一心想當個好老師,所以,在師範讀書時就十分注重培養各方麵的素質。她不僅學習好,而且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課後打乒乓球,蕩秋千,運動場上到處有她的身影;她學畫畫、練美術字,參加朗誦會,還彈一手好琴。有這麼好的底子,李吉林的課很快受到學生的歡迎。一次,老校長聽了她的課後對同事們說:“這個小鬼課上得不錯,是棵好苗子,應該好好培養。”於是,副校長、教導主任、數學任課教師都到班上來了,他們不但聽李吉林的課,而且向她傳授帶好班集體的經驗,使李吉林受益匪淺。不久,她就為師範生上公開課了。一棵充滿希望的小苗破土而出,李吉林引起人們的關注。
1958年,南通市教育局派李吉林到省教育廳教材編寫室編寫教學參考書,這對一個隻有兩年教齡的青年教師來說是多麼大的榮譽!李吉林利用這段時間向一些老前輩、老教師學習了不少寶貴的東西。當時的省教育廳廳長、教育家吳天石先生就給過李吉林許多指點,哪怕是路上相遇也要停下來問長問短。1962年,江蘇省召開語文教學座談會,李吉林再一次見到吳先生,還參加了由吳先生主持的一個小型座談會。因為是小字輩,李吉林坐在一旁不敢吭聲。在吳先生的啟發鼓勵下,她發了言。會後吳廳長說李吉林談得很好,並要《江蘇教育》雜誌的編輯讓她把發言整理成文章發表出來。這些真誠的支持和幫助,仿佛把她帶到了廣闊而深遠的海洋,那拍擊岩岸的湧浪是那麼誘人,吸引著她一次次地去搏擊。
1966年,正當李吉林用全部心血譜寫園丁之歌時,一場災難降臨了。種種誣陷和罪名朝著她鋪天蓋地而來,學校貼滿了大字報,她的家也被抄了。她怨恨,她心酸,找出幾十次公開課的教案和備課筆記,下狠心付之一炬。當她的心血隨著火光化為灰燼時,就像戰士丟掉了武器、農民失去了土地,她傷心地哭了。
無休止的動亂,使李吉林那顆火熱的心漸漸冷卻。她開始學習踏縫紉機,做出了一件件漂亮衣服。同事們都誇她心靈手巧,可李吉林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想到自己是一個人民教師,是多麼不願意這樣消磨時光啊!一次,在一個朋友家裏,李吉林隨意翻看著高爾基的小說《我的大學》,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其中有一段話使她受到很大震動:“我並不期待別人的救助,也不指望有什麼偶然的幸運,我的意誌變得逐漸頑強起來,生活條件越是困難,我就越覺得自個兒越加堅定,甚至越加聰明了。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了解,人是在不斷反抗周圍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是在壓力下奮起,就是在逆境中沉淪。李吉林喚醒自己:生命之舟不能就這樣拋錨啊!她帶著心靈的創傷重新振作起來,頂著壓力和風險悄悄起航了。她的學生很少寫那些生字連篇的“講用稿”和大批判稿,而是堅持寫記敘文。那年光是批改學生的日記就有2萬多篇。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又有年老體衰的母親,丈夫也遭受迫害,被關在學校,所有的事情都壓在李吉林一個人身上,而她沒有倒下。多少個夜晚,孩子睡了,她還在看書、練字,寫讀書筆記。伴隨她的雖然隻有一盞孤燈,可她的心裏卻充滿希望。
三、教學改革的破浪者
經曆了動蕩歲月的考驗,李吉林在改革的年代,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波穀浪峰,成為新時期最早的一批教改實踐者。
1978年,她被評為江蘇省第一批特級教師。1979年的一天,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接到通知:江蘇省教育學會定於9月24日在南京舉行成立大會,請特級教師李吉林攜帶論文出席會議。這些年,她雖然全身心地投入教改,也寫出一些總結經驗的文章,可這回是要寫出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心中難免有些緊張。學校領導和同事們鼓勵她說:“你教學改革搞得那麼好,一定能夠寫出好文章。”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心頭的濤聲激勵著她。她找出厚厚一摞教學卡片、筆記本和教案本,在燈下認真翻閱著,那點點滴滴的艱辛努力,使她仿佛又回到了在低年級進行語文教改的那些日子……
為了把握整個小學語文教育的規律,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1978年,李吉林一改長期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路數,主動要求去教一年級。她改變了低年級語文教學僅僅以識字為重點的傳統方法,一年級上學期就進行大量的“說一句話”的訓練,3個月後開始“口頭作文”,下學期進行每天“寫一句話”的訓練。二年級開始命題作文和寫觀察日記。這樣提早起步,適當地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訓練的結果,使兒童的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
這是一堂口頭作文課:《我們的家鄉真美呀》。課前,李吉林領著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她帶著孩子們來到樓頂,憑欄俯視。課堂上,她問小朋友都看到了什麼。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看到綠色的田野、整齊的廠房、古老的寶塔、靜靜的河水……李老師高興地說:“大家說得真好。”接著,她以“田野”為中心,進一步啟發學生:“哪個小朋友,如果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田野是什麼樣子就更好了。”這一下子,課堂裏的氣氛熱烈極了:
“我看到一大片金黃色的田野。”
“我看到廣闊的田野一片豐收的景象。”
“我看到美麗的田野好像波浪起伏的海洋。”
沒想到孩子們的語言這麼豐富,顯然是從觀察中獲取的。
在二年級的一次基礎訓練中,李吉林讓孩子們猜一則謎語:“屋裏有根藤,藤上結個瓜,一到太陽落,瓜裏開紅花。”“是電燈”,孩子們異口同聲。
“這是普通的電燈泡,不是教室裏的日光燈。”一個學生搶著補充說。
“老師,要是日光燈,這謎語怎麼編呢?”
李吉林意識到這正是啟迪學生智慧的大好時機,就因勢利導地說:“哪個小朋友能自己編出來呀?”教室裏出現短暫的沉默。孩子們托著下巴,歪著腦袋想得挺認真。很快,一個學生舉手起立,高聲答道:
“屋裏有根藤,藤上結了個長絲瓜,一到太陽落,瓜裏開紅花!”
大家聽了,哈哈大笑:“日光燈怎麼能開紅花呀,應該是開銀花啊!”孩子們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一個個片斷在李吉林的腦海裏連綴起來,它們分化又組合,終於理清了思路,要對低年級兒童進行合乎科學規律的教育,充分發展他們的智力,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引導積累感知材料為基礎,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為重點,以訓練學生語言為手段。她把論文的題目定為《怎樣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發展兒童的智力》。半個月後,在省教育學會成立大會上,李吉林的這篇論文反響十分強烈。一些知名的心理學研究者說:闡述智力發展問題,李吉林的論文在全國普教界是第一篇。會議還沒結束,南京市文教衛係統領導同誌就邀請李吉林給南京的教師作報告;途經上海,虹口區又讓她給區裏的老師開講座。李吉林沒有想到,一篇論文會有這樣大的反響,她似乎體驗到“弄潮兒”的舒心快慰。可是,她沒有陶醉。她懂得生活的海洋永遠是波連波,浪趕浪,勇敢的人隻有不停地向前追趕。
四、“情境教學”的探索
在訓練語言中發展兒童的智力,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打開了一個新局麵。但是訓練語言和發展智力二者結合的途徑是什麼?這是李吉林從南京開會回校後經常思索的一個問題。於是,她從教學現實的需要,開始了“情境教學”的探索。外語教學中運用情景訓練語言給李吉林以啟示,她又從中國古代文論“境界學說”中吸取了更多的營養,努力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情景交融的教學模式。我國長期以來重視認知活動,忽視兒童情感教育,現在要改變這種現狀,自然是十分可貴的創舉。她提出把兒童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兒童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語文學習促進諸方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