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犯不著為小事抓狂:“糊塗”的人最快樂(3)(1 / 3)

聰明人更需懂得難得糊塗

孟嚐君是齊國的貴族,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四處招攬人才,對於投奔他門下的人他都來者不拒並且供養他們。據說當時孟嚐君門下一共收留了三千多個門客,在當時的名聲很大。 有一次,秦昭襄王聽到孟嚐君的聲名,想請他做丞相,但是後來又後悔,放了他又怕他知道太多秦國的秘密,於是想要殺死他。隨孟嚐君前來的門客中有善於狗盜之徒,幫助他盜出當初進獻給秦昭襄王的白狐衾衣,買通了秦昭襄王的寵妃。經過這位寵妃的幫助,他們得到了出關文書,但是當時正值半夜,在城中多一時則多一分危險,孟嚐君的門客中有善於雞鳴者模仿雞叫,讓城門及早打開使他們安然地逃出了秦國。

孟嚐君回到齊國以後做了相國。他的門客更多了,孟嚐君把門下食客分了等級。這時來了一個叫馮驩的人要做他的門客,孟嚐君問他有什麼本事,他說沒有,但是孟嚐君還是收留了他,歸屬下客。馮驩並不滿意這樣,經常嫌待遇不好,還發牢騷,左右的食客們都很厭惡他,孟嚐君卻把他提升為上客。後來孟嚐君讓馮驩去收取養活食客們的債務,馮驩擅自把債券燒了,說是買了仁義回來,孟嚐君也沒有和他多計較。不久,孟嚐君失去相位,賓客盡散,隻有馮驩跟著他,後來馮驩幫孟嚐君想出“狡兔三窟”的妙計,重登相位。

是人是事都會有瑕疵,沒有完美無缺的。如果太過計較不僅會徒增煩惱,而且會因此得罪不少人。“人至察則無友”,換句話說,是人總會有優點。在孟嚐君最危難的時候,幫助他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並不起眼的雞鳴狗盜者。

孟嚐君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他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他懂得納賢和寬容。一個成功的人肯定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憑一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孟嚐君懂得適時糊塗,對於無法挽救的局麵他懂得釋懷,正如馮驩燒毀了債券,孟嚐君對此並沒有追究。正因為孟嚐君的大度才不斷有貴人相助,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惡,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做得過火,對別人要求過於苛刻,就變成了求全責備,是對別人的一種刁難。你眼裏容不得別人,誰會與你為伍呢?

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都並非十全十美,卻希望別人十全十美,這是一種心理很不成熟的表現。做人不能太過嚴苛地要求別人,對於小的弱點、過失,應該包容、諒解,並盡量欣賞別人的優點,原諒他人的無心之過,唯有如此才能廣交朋友,且左右逢源,這才是處世待人之道。

大智若愚,得理也要讓三分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歡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其實,這是最不聰明的做法。很多時候,伴隨智慧而來的不是聰明,而是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聰明的人,外表往往是愚笨的,相反,那些外表聰明的人其實是最不聰明的。

古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裏首次用到“大智若愚”這個詞。蘇東坡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品格高尚,對於先哲的思想自是體會深刻,才會有此感想。

其實,大智若愚是一種故作糊塗的智慧。

況鍾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鍾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能,推薦他當主管,升郎中,最後出任蘇州知府。因為自己出身吏員,況鍾深知吏治中的積弊,也知道蘇州小吏的奸猾。

但是,初到蘇州,況鍾並沒有立刻著手吏治,而是假裝對政務一竅不通,凡事問這問那,府裏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鍾轉悠,請他批示。況鍾佯裝不知,瞻前顧後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準,不行就不批準,一切聽從屬下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個個眉開眼笑,說況鍾是一個大笨蛋。

過了3天,況鍾召集全府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大聲責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某事不可行,他則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塗蟲,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

況鍾說罷,當即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痛打一頓,鞭撻後扔到街上。

此舉讓其他屬下膽戰心驚,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從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稱況鍾為“況青天”。

“大智若愚”是“若愚”,並不是真的愚笨,好像傻瓜一個,其實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而且也隻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一個人可以利用別人以為他“笨拙”“愚蠢”來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況下不容易辦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