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港口飛架彩虹(4)(2 / 3)

早在荷蘭人占據台灣時,就把它視為交通要津。1855年興建了港口、碼頭、倉庫及燈火信號設施,從此高雄港逐漸成為“華洋雜處,商賈雲集”的商港。1863年正式辟為商埠。1883年,在港口兩側的斷崖峭壁上建築了兩座燈塔,每當夜幕降臨,那紅白兩色的燈光就為海上過往船隻照亮航路。1920年開始稱為高雄。從1958年開始擴建至今,高雄港已開辟航道10.3千米,填築新生地5.44平方千米,開辟第二港口。第一港口寬136米,水深12.8米。第二港口寬250米,水深17.8米。港口碼頭117座,可容船舶104艘。港區麵積近1400萬平方米。高雄港年吞吐量為1.3億噸,約占台灣總吞吐量的四分之三,進出港年貨物裝卸量可達1.8億噸。

高雄是國際港口,有到美洲、西歐、中東、東南亞、日本和香港以及環台灣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國際航線和其他航線,並已建立4個現代化的貨櫃儲運中心。為了適應未來兩岸直航的要求,高雄市政府已規劃出交通環境良好、工商業基礎條件強的前鎮工業區附近580多萬平方米土地,作為“轉運中心”用地。

歐亞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是哪一個港口?

我們知道,歐亞大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它就像一座橋一樣跨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橋的西端橋頭堡是世界最大的海港——鹿特丹,那麼東端的橋頭堡是哪一座港口呢?它就是位於我國沿海中部的黃海之濱、江蘇省東北部、隴海鐵路的東端起點的連雲港。

連雲港現已成為我國八大對外貿易港之一,與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0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為建設連雲港已投入22億元。擁有20萬標箱運輸能力的廟嶺二期工程第二代集裝箱碼頭和散糧碼頭於1993年建成,被譽為“神州第一壩”的6700米拋石攔海大堤於1994年竣工,使全港共有泊位25個,其中萬噸以上泊位18個,年吞吐能力為1955萬噸。1994年開工的墟溝新港區6個萬噸級深水泊位擴建工程進展順利,新上的500萬噸集裝箱、雜貨運輸能力的廟嶺三期工程已做好前期準備。

按照港口發展總體規劃,連雲港最終將形成老港區、廟嶺港區、墟溝港區、北港區、東港區五大港區,碼頭岸線可達25千米,最終可建成100多個泊位,年吞吐能力達6000萬噸至1億噸左右。屆時,一個高效率、多功能、管理先進、信譽卓著、環境優美的連雲港,將作為國際經貿聯運樞紐港跨進世界名港的行列。

什麼是自由港?

所謂自由港,是指不屬於一個國家海關管轄的港口式海港地區。外國貨物可以免稅進出該港,也可以進行加工、貯藏、貿易、裝卸或重新包裝。自由港的範圍,可以是某一港口的一部分,也可以擴大到港口的毗鄰地區,即自由區。所以,自由港首先必須是海港,主要業務活動是貿易和轉口,其特點是“自由”和“特殊”。

現在自由港已擴大到工業生產、科研教育、農牧漁業生產以及金融保險和旅遊業,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自由市、自由區、自由貿易區、自由關稅區、自由邊境區、經濟特區、直接轉口港、促進投資區、特殊地區、出口加工區、科學工業園區、免稅商店、免稅倉庫以及自由過境區等,地點也從海港擴大到內河港、航空港、火車站等。

自由港是在自由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3世紀末,歐洲的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一些沿海城市依靠海上貿易,逐漸變得富裕起來,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成為自由市,如南歐的威尼斯、熱那亞、那不勒斯等城市。這些自由市就是現代自由港的前身。1547年,意大利的裏窩那港宣布為自由港,“自由港”一名才開始正式使用起來。

18世紀~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為了掠奪殖民地,進行轉口貿易,紛紛設立了自由貿易區。二戰以後,殖民體係土崩瓦解,自由港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逐漸變成特殊的綜合經濟區。到90年代初期,全世界自由港已有521個,分布在82個國家和地區,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

我國的自由港開始於哪一年?

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也開始實行自由港政策,我國的自由港是以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形式出現的。我國的自由港與世界各國相比,麵積更大,業務範圍更廣。第一個自由港是1979年初香港招商局在深圳蛇口投資開發的。1980年11月,我國政府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4月,國務院又宣布,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港口城市,允許在老市區外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外資辦廠,給予類似經濟特區的優惠待遇。在這些地區,資金主要靠外資,產品主要是出口,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給外商以特殊的優惠與方便,當地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些特殊的政策,使得我國自由港已成為技術、管理、知識和對外政策的窗口,既有發達的物質生產,又促進了精神文明的發展,無疑對我國的四化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