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神奇的中國島岸(3)(3 / 3)

台灣是中國的東海明珠,先秦時期稱之為瀛州,三國時稱夷州,隋唐時叫琉球,宋代稱毗舍耶,也稱毗舍那,元代稱為琉球,明代初期叫做東番,至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才稱台灣。此後,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下來了。關於它的得名,據說是因為這裏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台灣就是祖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島是一個“年輕的島”。台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這些山脈的走向與祖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的山脈走向是一致的,呈東北西南走向,山勢總的特點是東邊比西邊陡,構成海島的東半部群峰挺秀,山勢險峻。這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先要從“東亞島弧”談起。

大約在2億多年以前,這裏的地殼褶皺隆升,奠定了台灣的地質基礎,以後這裏又長期被海水淹沒,直至距今大約3000萬年前,台灣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又經曆過多次的地殼運動,一度又隆起成為陸地。在距今大約1000萬~2000萬年期間,這裏又重新被海水淹沒,隻有高聳的中央山脈一帶露出水麵。以後,原始中央山脈兩側長時期內接受了大量的沉積物,形成了堅硬巨厚的沉積岩。直到距今約200萬~300萬年前,再次受到喜馬拉雅劇烈造山運動的巨大影響,原始中央山脈再度受擠壓上升,它的兩側也褶皺成山,露出水麵,形成了海島東側的台東山脈、西側的玉山山脈和阿裏山脈。台灣島的現代地形,就是在這一次劇烈的造山運動中得以形成的,當時,台灣山脈的平均高度要比現在高出1000米以上。這些山脈的形成在地質曆史上較晚,年齡也比較短,受到侵蝕和風化的曆史也較短,至今依然是群峰挺秀、山勢嵯峨。所以,人們說台灣是“年輕的島”。

澳門這個城市是怎樣的?

1999年的12月20日,澳門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澳門已經具有400餘年的曆史,是舉世聞名的傳統旅遊城市。它那優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種類齊全的博彩行業,人員和貨幣自由進出的國際自由貿易港管理製度,鄰近旅遊發達的香港,背靠新興的珠海經濟特區和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去觀光。1991年旅遊者已達750萬人次,旅遊收入占全澳門生產總值的37%,成為澳門首要的支柱產業。澳門的旅遊業興旺的另一個原因是澳門還有可供參觀的28個景點,其中尤以普濟禪院、蓮峰廟、媽閣廟三大古刹最負盛名。

澳門的蓮峰廟門有一楹聯:“蓮花涵鏡海,峰景接連天”。巧妙地用地名繪出了蓮峰廟的風光。澳門原是廣東的一個小漁村,原來有個帶海水味的名字“蠔鏡”。因為這一帶很多地區海水較淺,盛產海產品壕,地名也帶蠔字,而這一半島的南部有南北兩個海灣,“規圜如鏡”,因此被命名為螓鏡。至16世紀初,剛剛抵達遠東的葡萄牙人已聽說這一帶“除廣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螓鏡”。那時,人們稱舶口為“澳”,螓鏡也因此而被稱為蠔鏡澳。蠔鏡南方海域,分布著舵尾、雞頸、橫琴、九澳四島,且四島兩兩相對,海水縱橫其中,成“十”字狀,故被稱為十字門。後來,人們將“蠔鏡澳”和“十字門”各取一字,合稱澳門。也有人說,蠔鏡澳有南台、北台兩山,它們相對如門,被人們視為蠔鏡澳的門戶,故稱之為“澳門”。因這一地名稱謂通俗,便逐漸取代其他地名。到明末清初,也就成了蠔鏡的正式地名。但文人仍以鏡海等作為澳門的別稱。現澳門人仍將半島與離島氹仔之間的海麵稱為鏡海。

澳門又叫“馬交”嗎?

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澳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聳於山巔的媽閣廟,登岸後見當地居民口裏說的和信奉的都是媽祖,故用媽祖稱呼此地,在葡文中簡化為Macat,在英文中寫作Macao,中文翻譯為“馬交”。葡萄牙人對它的全稱為“中國阿姑神名城”,可見其影響之深。1987年4月,為紀念中葡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我國郵電部還發行了刊有媽閣廟的郵資明信片。

說起澳門的曆史,有人說先有媽閣,後有澳門,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據考證,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現在的澳門一帶海灣就有中華民族祖先居住。而人們開始大量定居卻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時,大批退至南海的南宋遺民將這一帶海灣作為藏身之地。當人們戰勝驚濤駭浪,登上陸地後,為感謝神靈保佑,在岸邊樹起了祭禮海神媽祖的廟宇,開始可能是草棚的,後來逐漸蓋上了高大廟宇。位於澳門半島最南端媽閣山上的媽閣廟就是這樣建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