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某一個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用手術移植到自己體內其他部位,或移植到另一個體的某一部位的方法,叫移植術。獻出器官的個體,叫供者;接受器官的個體,叫受者。如供者與受者為同一個體,則稱為自體移植,如斷肢再植;如供者與受者屬同一種類,但不是同一個體,則稱為同種異體移植,如人與人之間的器官移植,移植後會產生排斥反應;不同種屬間的移植,叫異種移植,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會非常劇烈,如把狗的腎移植給人;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間的移植,雖供者與受者不是同一個體,但雙胞胎間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基因結構,移植後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稱為同質移植。
一般說來,器官移植有以下三個特點:①移植物從切取時切斷血管到植入受者體內再次接通血管期間,始終保持活力;②移植的當時,即吻合了移植器官與受者間的動、靜脈,建立了通暢的血液循環;③如果不是自體移植或同質移植,術後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排斥反應。因此,器官移植屬活體移植,被移植的器官不但要保留正常的外形和解剖結構,而且在移植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活力,移植後必須盡快恢複移植器官的功能。
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手術中的疼痛、失血、感染等問題相繼解決後,現代外科才開始飛躍起來,器官移植才成為可能。但現代外科的器官移植是經曆了以下三個重大的突破後才確立起來的:①卡雷爾大夫倡導的血管吻合術的發展;②低溫保持移植物的成功;③有了強有力的免疫抑製劑控製排斥反應。
20世紀初,俄國的阿爾曼等大夫在動物身上進行了大量的器官移植的探索,為器官移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52年,米雄大夫將一母親的腎髒移植到了其兒子身上,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活體器官移植,盡管由於排斥反應,術後腎功能僅保持了23天,但它宣告了人類曆史上器官移植作為神話和科幻年代的結束;1954年,莫雷大夫成功地為一位21歲的婦女移植了她同卵雙生的姐姐的腎髒,使該婦女一直活到今天,並成了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也作為器官移植後活得最長久的人,該婦女和莫雷大夫均上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1956年,莫雷又開始了同種異體腎移植,也獲成功;1967年,南非的巴納德大夫首次開始了心髒移植。至此,現代器官移植開始向一座又一座高峰躍進。
——據世界器官移植指導中心統計,到1994年為止,全世界已有40多萬例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目前以每年3000~5000例的速度在發展;新興的胰腺移植正以每年2000~3000例的速度在遞增;腎髒移植已在全球各大醫院普遍展開!
從1952年到1992年,人類已有17位直接從事器官移植的臨床醫學家獲得了9個年度的人類最高科學榮譽——諾貝爾獎。1990年,當從事腎髒移植的美國大夫莫雷和骨髓移植的開拓者托馬斯走向諾貝爾獎金的領獎台時,世界各大報紙和電視台紛紛發出以下評論:“器官移植開創了人類醫學史上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