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而使得生命快樂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發現使你快樂的因素,增加它;二是,發現使你不快樂的因素,減少它。而要達到上述目的,主要是依靠心態。”
正如偉大的哲學家馬爾卡斯·阿理流士所說的那樣:“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心中僅存的是金子,於是一切都成了金子。妻子生病請醫生看病,在他眼裏就意味著金子的流失;女兒的婚事,在他眼裏也就成了金子的來源。即使到臨死之時,吝嗇鬼的眼中充滿的仍是金色的光芒,愛情、親情等都已不複存在。
還有塞萬提斯筆下那“可敬”的堂吉訶德,不也是如此嗎?他心中充滿了騎士的幻想,帶著仆人所穿的騎士服,把羊群當成猛獅,把風車看成魔鬼……的確,在那騎士的年代裏,一切的真實都已經不複存在。心存之物——騎士思想,主宰著中世紀人們的人生,於是才有了堂吉訶德為我們所演繹出的一幕幕“荒唐”與“滑稽”。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為人生的痛苦與幸福,失敗與成功,憂愁與快樂,得到與失去而難以抉擇;也會在彷徨、困境、磨難、頹廢麵前難以正視自己;有的時候也會為自己因何而愛、因何而恨、因何痛苦而感到困惑。
人生就是一個大舞台,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舞台上演繹自己的歡樂悲喜,但是,同樣的腳本,因為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演繹,我們卻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那麼,為什麼有的人能把生活演繹得完美、雕刻出自己理想的生活,而有的人卻找不到生命的坐標,盲目得無所適從?為什麼有的人能在逆境中使自己得以重生、讓自己快樂和幸福、並做到自我實現,而有的人在麵對挫折的時候卻任自己沉湎於傷痛的深淵,從此碌碌無為地將自己淹沒在人海之中?這些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改變自己,及時地修正自己。
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全世界的人都想改變別人,就是沒人想改變自己。”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有沒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用習慣的力量讓自己抓住了命運的手;有的人雖然最初與命運擦肩而過,但是他們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命運。
蕭伯納也說:“明智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隻會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這個世界,不會盡如人意,有時難免會讓我們失望。但是,世界不會因你而改變,要想改變世界,就必須先改變自己。所以,請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不開心,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你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事實確實如此,生活亦如一麵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也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便對著你哭。我們成功與否不在於我們是誰或者我們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想的是什麼,擁有什麼樣的心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你變了,世界就變了。
本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你認清世界,改變自我。如果你讀了這本書,還是生活在無盡的憂慮中,還是認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的話,那麼,就辜負了我們的初衷,因為教育的偉大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人行動。
最後,請你記住這句話: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想要改變環境,就必須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