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很多的同學告訴我,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當然不能是完全不得力。我們看到一些念佛往生瑞相非常好的人,在國內國外都有,這是很難得、很殊勝的機緣。那麼用功不得力的原因,實在說,不僅是我們這個時代,自古以來都是很常見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不能夠減輕,智慧不能增長,這就是功夫不得力了。如果功夫得力,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定更趨於美滿、幸福。佛在此經告訴我們,原因就是我們沒能夠放下,沒有能夠看破。也就是說,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在作祟,障礙了我們修學精進。根本原因就是我執,這個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很多。雖然說執著有兩種,我執與法執,可是我執是根!
所謂我執破了,法執猶存,其實那個我執破,隻是破一個粗的執著;微細的執著當然還存在,否則的話,你說法執猶存,那什麼人執著法執呢?那還是個我。沒有我的時候,怎麼會執著法執呢?那麼由此可知,這個我執,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分微細的我執,必須要到如來果地上,這個二執才真正破解,自心圓滿現前。那麼由此可知,大小乘佛法都破執著,說穿了呢,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破執而已!《金剛經》徹始徹終就是叫我們破我執、破我相、破我見,這個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太難太難了!你看凡夫起心動念總有個我,沒有把我忘掉。
諸佛與凡夫差別在哪裏呢?佛沒有我,凡夫有我。有我就決定是凡夫,有我就決定是六道輪回,沒有法子,不能出離!像本經世尊說的,我們學佛決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不是這幾年我才開始學佛。實實在在講,能夠接觸到大乘經生歡喜心,能夠讀誦一部兩部經,能夠聽講一兩個小時,都是過去生中曾經種了很深的善根,沒有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怎麼樣也接觸不到。要照這個《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可以說是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福德可以說非常深厚!這一生才有這個機緣遇到《無量壽經》,遇到淨土法門,遇到才能生歡喜心,發心想往生極樂世界,動了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動了,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呢?實在講沒有把握!過去生中,這個法門我們不曉得遇過多少次!也動了多少次的念頭,沒去得成!不能去!說實在話,就沒有成就!依舊還要搞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麵苦!一世比一世苦,這個苦與樂,輪回裏的苦與樂,根本的原因就是業力的累積。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天當中,這一年當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都是業!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必定是惡業多。從裏麵來說,正如同百法明門裏麵講的,我們善心所隻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煩惱就是惡心所!你看看這個起心動念,善的心所少!惡的心所多!何況這兩類要做一個比較,惡的念頭重力量大,善念薄弱抵不過惡念。
所以起心動念都是貪、嗔、癡、慢,這是從裏麵講;外麵是五欲六塵的誘惑,物質環境的誘惑,還有比物質環境更厲害的人事環境的誘惑,怎麼會不造惡業?所以造作惡業一天比一天重,我們所累積的惡業多過善業。那麼換一句話說,來生的果報,不就清清楚楚嗎?惡業牽引我們到三途去!善業引導你到三善道!這是佛在經論裏頭說得很明白的,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有道理!確確實實這個是事實。我們心裏麵向往極樂世界沒錯,阿彌陀佛確實是大慈大悲平等的接引,但是往生西方條件要具足。我們平常看經是很粗心大意,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隻要三個條件:信、願、行,我信,我也願,我也念幾聲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嘛!那個信、願、行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不是漫無標準的。即使臨終十念往生,你要曉得他那個十念是什麼標準?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雖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就是常常說的這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信、願、行是方法,必須要具備這三個條件,但是這三個條件裏頭要講功夫,功夫是什麼呢?心清淨。
這個經上也常說“心淨則土淨”!你用信、願、行這個方法念到心清淨,什麼叫心清淨呢?妄想、分別、執著、煩惱不起作用,這個心就清淨了。這說起來也不簡單!念佛往生人為什麼會那麼少?要念到清淨不簡單。但是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做一個比較,容易太多。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隻要你這個信、願、行能把煩惱控製住,不叫它起作用就行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伏煩惱,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叫石頭壓草,根在裏頭,沒有斷根哪!那麼其他的法門,必須要連根拔除,它才能夠起作用,才能夠超越三界,才能夠脫離輪回。這個法門隻要把煩惱暫時控製住,它不起現行,不起作用,那就行了。所以我們念佛,最低限度要念到這樣的功夫。《金剛經》的理論方法,我們這一個時代的人,要想照著去修,可以說不可能,太難太難!但是《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幫助我們念佛伏住煩惱,那就大有作用了,它讓我們把這一樁事情明白了,把這一樁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須菩提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方式,佛的生活充滿了智能,顯示出大自在、大圓滿。這是須菩提看出來的!所以,一看出來就讚歎!稀有世尊,這太稀有啦!我們怎樣學他呢?我們之所以不自在、不圓滿,有兩個根本問題:
第一個呢,我們的心太亂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他就提出一個問題:“雲何降伏其心”,這個心是妄心,是妄念,這個念頭怎樣能夠把它伏住,把它斷掉。
第二個問題,我們這個心要住在哪裏?過去,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見達摩是在講同樣的問題!達摩問他:“你來見我幹什麼?”“我心不安哪,請大師給我安心!”心不安包含了這兩個問題,不曉得心應該安在哪裏,妄念紛飛,怎樣能把它降伏住。
那麼,這個就引起釋迦牟尼佛說了這麼一大篇大道理。這一部經,我們不要看它分量很少,卻字字句句都含無量意!世尊答複須菩提的,須菩提看到了嘛!看穿了嘛!所以,他老人家答複得很簡單,就像我這樣子就行了。所以世尊就說了:“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後麵又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像我這個樣子。這個裏麵,我們沒有看到佛是用什麼方法來護念諸菩薩,囑咐諸菩薩的,我們沒有聽到他講一句話,完全是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表現的,這是身教!這不是言教!“就像我這樣子。”
佛的生活是菩薩的榜樣,是菩薩的模範,何必還要說呢?看看佛怎麼生活,照那樣學習那就行了嘛!你問那個心怎樣降伏、怎樣住?像我這樣就可以了嘛!這種問答須菩提沒有問題,須菩提看出來了嘛!所以佛一點他就明了。他雖然懂得,我們在旁邊的人,聽他們兩個一問一答,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話,所以尊者很慈悲,說“願樂欲聞”,這一句話是代我們請法,是請釋迦牟尼佛詳細為我們解答。如果隻須菩提本身,前麵那一句,這《金剛經》就講完了,就沒有了。從這個“願樂欲聞”以後,釋迦牟尼佛詳細來講解,講的什麼?就是前麵的兩句話。這個裏麵含意就很深,說明佛法重在實行!不重在言說,要把它做到!要把佛法變成自己的生活。換一句話,佛法就是教我們過一個美好、幸福、圓滿的生活而已!這一種幸福美滿超越世出世間,那才叫真正幸福,真正美滿哪!要不能夠超越世出世間法,這世間法就是六道輪回!出世間法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啦!所謂我們這個生活行為要超越九法界,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落在九法界裏頭有什麼幸福可說的?一部《金剛經》,就是佛教給我們這樣生活,教給我們這樣過日子,所以,你說這個經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