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中醫如何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1 / 2)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主任醫師 王豪

導 讀: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病因比較複雜,根據中醫對該病病因的認識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分為脾虛肺燥型、氣虛營弱型、寒凝血脈型、肝腎陰虛型及痰濕淤阻型五種類型。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多見的並發症之一,其病變可累及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即可並發神經病變,常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周圍神經受損的症狀。並發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其臨床表現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在發病時極其痛苦。根據該病的發病機理和患者的臨床表現,按照中醫的分類可將其歸入由消渴病(即糖尿病)並發的痹證、痿證或麻木等範疇。祖國醫學對於由消渴病引發的痹證和痿證認識很早,如金元時《丹溪心法》一書中就有“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酸痛”之記載。而明朝的《普濟方》中也有“腎消口幹,眼澀陰痿,手足煩疼”的論述,並已認識到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主要是由於腎虛導致的。

在治療該病時一定要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如糖尿病患者多表現為氣陰兩虛,而中醫治療痹症的藥物又多為辛溫燥烈之品,故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盡量選擇藥性緩和的藥物,使祛邪與扶正治療並重,以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導致患者氣陰更加虧虛。那麼,中醫如何根據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不同類型辨證施治呢?

1.脾虛肺燥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肢體麻木或疼痛,下肢痿弱,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皮膚幹燥無華,納呆便溏,咽喉不利或口渴,舌紅或淡、苔黃或白而少津,脈細無力。治療此症宜采取健脾清肺、潤燥利濕的原則,可選用清燥湯加減。其方藥組成為:黃芪50克,白術、陳皮、澤瀉各20克,人參、茯苓各15克,炙甘草、豬苓、炒神曲、麥冬、當歸、生地黃、五味子各10克,升麻7克,黃連、炒黃柏、蒼術、柴胡各6克。血虛麻木甚者可加當歸、雞血藤、丹參;肢厥冷痛者可加炮附子、仙靈脾、肉桂;淤血重者可加牛膝、川芎、桃仁。

2.氣虛營弱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肢體麻木或有蟻行感,下肢痿弱無力,氣短乏力,倦怠嗜臥,麵色無華,心悸頭暈或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此症宜采取益氣養血的原則,可選用人參養榮湯加減。其方藥組成為:白芍20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黃芪各15克,熟地、五味子、茯苓各10克,炒遠誌7克,雞血藤25克。肢體瘙癢者可加地膚子、白癬皮、何首烏;肢體拘攣者可加木瓜、白芍、赤芍、伸筋草;肢體水腫者可加防己、桂枝、茯苓。

3.寒凝血瘀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肢體(尤其是下肢)冷痛,入夜尤甚,得溫痛緩,重者晝夜皆痛,趺(音夫)陽脈微弱或無,舌淡嫩或胖、苔白或潤,脈沉細或弦緊。治療此症宜采取益氣散寒、活血通脈的原則,可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其方藥組成為:黃芪15~30克,桂枝、幹薑各12克,杭白芍25克,桃仁、川芎、當歸、熟地各15克,紅花10克,附子(先煎)7克。疼痛較重者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其藥物組成是:生薑、桂枝、知母、蒼術、甘草、麻黃、炮附子、防風、白芍;寒邪重者可加細辛、葛根、桂枝;疼痛劇烈者可加川烏、幹薑,或酌量使用馬錢子;淤血重者可加五靈脂、炒蒲黃、水蛭,或同時服用桂枝附子湯,其藥物組成是:桂枝、附子、生薑、甘草、大棗。

4.肝腎陰虛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肢體麻木、酸痛、灼痛或刺痛,骨肉瘦削,腰酸膝軟,且伴有頭暈、耳鳴、口幹、便秘、舌暗紅少苔、脈細數等症。治療此症 宜采取養肝益腎、通經活絡的原則,可選用健步虎潛丸加減。其方藥組成為:龜板(先下)、知母、生地、熟地、牛膝各15克,黃柏、當歸各12克,杭白芍20克,鎖陽10克,木瓜25克,忍冬藤30克,牛骨髓適量。腎虛腰痛甚者可加用 薟草、牛膝、鹿含草;陰虛甚者可重用生地,並加用菟絲子、枸杞子;陽虛者可加用鹿茸、巴戟天、肉蓯蓉;肢體麻木、疼痛較重者可加用蜈蚣、全蠍、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