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第一次革命
阿Q因吳媽“因禍得福”,他“生意越做越大,連洪舉人的兒子都要加入了”,回到未莊出手闊綽,未莊開始對他“刮目相看”起來。他喝多了酒,“酒後吐真言”:“革命了!造反了!”未莊便以為那是他的“革命宣言”,而且一定是城裏“革命黨”授與了他一個“銀桃子”,趙太爺曾經有一個,“抵得上一個翰林”,但被秀才拿走了;阿Q的這一個加了一條“金線龍”,權力是在把總之上的,趙太爺就更不消說!他那一群擁躉,也分明就是一個“柿油黨”的建製,完全可以“通電全國,成立未莊革命政府”的。
但阿Q的思想雖然“窮則思變”,卻並不想到做“革命黨”。相反,他不知哪裏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會去加入的。所以未莊一公認他為革命黨,他倒不知所措起來,殊不料這卻使富甲一方的趙太爺有這樣怕,連“僭稱革命的”秀才、假洋鬼子也揣了“宣德爐”,不知道逃到哪裏去了;後來連趙太爺也借口拜會“轉折親”逃到城裏白舉人那裏去了。於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像六月天喝了喜瑪拉雅的雪水似的快意。
“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所以他起先不知所措,後來就頗以革命黨自居了,加上他又有了錢,底氣也更加的足。於是他叫小D通知了王胡、趙司晨;孔乙己來不了就算了,書記的職務就先空在那裏好了;兩個“黑道大哥”樣兒的人物也不見了,但“吐穀祠會議”照常召開。
既然“革命”,這“萬事開頭難”,第一步就很重要,從哪裏開始需要反複斟酌。
小D第一個發言說:“去攻打錢洋鬼子吧,去年他搧了我一個嘴巴!”結果話音未落就被王胡賞了一個“栗鑿”。
王胡說:“沒有鉤鐮槍、三尖兩刃刀,洋炮炸彈見都沒見過,高宅大院的就免了。”
趙司晨馬上提議道:“攻打靜修庵!小尼姑……”
阿Q不知怎的想到了“孔聖人論道”,神情大悅的說:“我與點也!”
大家也仿佛個個變了文豪、神童,不但聽的懂,而且還聽得肅然起敬了。
所以討論來討論去,還是找了“軟柿子捏”:“就先去攻打靜修庵!”因為“據說城裏革命黨的口號是反封建反迷信的!”
他們學了城裏的投機分子,用一隻竹筷盤了辮子,雖然不像都剃了短發的革命黨,但也足以叫未莊人“驚為天人”了。
王胡覺得還不過癮,去尋了些雞血來,叫趙思晨在小D臉上寫了“革命”二字。
小D也很榮幸自己有此殊榮,神情肅穆的像一個“趕考的童生”。
收拾妥當,於是同去了靜修庵。
“呦,革命黨來了!”路上有人駐足觀看,一邊說。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像是閏土家的,項帶銀圈,手捏一柄竹劍,向空中盡力的刺去:“殺!”旁觀的幾個孩子開心的笑了起來。
他們就在這一片驚異敬佩的眼光中走近了。
庵周圍是水田,粉牆突出在新綠裏,披著何首烏藤,黑漆的大門靜靜的關著。
因為害怕靜修庵的黑狗,阿Q叫小D撿了不少石塊殿後,王胡和趙思辰一左一右像二郎神護駕。準備妥當,阿Q前去敲門,王胡早選了一塊樣子像“銀桃子”的鵝卵石放在阿Q手裏。
“篤篤篤……”阿Q也顧不得“儒道”了,很砸了不少麻點子在本已斑駁不堪的門上,老尼姑才半開了門探出頭來。
阿Q後退了一步,以防黑狗衝出來,也給小D留出石彈炮攻擊的空間,還可以免誤傷。
然而不見黑狗,隻見老尼姑探出半個臉來:
“阿Q,你又來偷羅卜嗎?”老尼姑顯然還不知道阿Q加入了“革命黨”。
“什麼羅卜?革命了,知道麼!”阿Q自豪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