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國之“星”——中國航天史話(1)(1 / 2)

第一節“東方紅”——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具有特殊曆史意義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中國成功發射了自己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1.發射背景

人造地球衛星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尖端科學技術的重要標準之一。它的研製和發射,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965年8月,中共中央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運載火箭的可能,批準了中科院的《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

建議中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人造衛星的工作,要有步驟地貫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方針;並明確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測控係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衛星發射場由國際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這就是我國研製和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時的簡要背景。

2.“東方紅一號”的構成與使命

由中國自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原計劃包括9個係統,即結構係統、溫控係統、能源係統、跟蹤係統、遙測係統、天線係統、科學探測係統以及作為試驗項目的遙控係統、姿態測量和控製係統。但是由於在1967年,提出衛星發射時要保證播放《東方紅》樂曲的要求,所以在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的主持帶領下,科研人員對衛星的組成作了若幹的修改,去掉了科學探測係統和遙控係統和姿態控製部分。這樣,最後確定的“東方紅一號”組成部分有結構、溫控、能源、《東方紅》音樂裝置和短波遙測、跟蹤、天線、外加姿態測量中的一部分所構成。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顆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屬於我國衛星規劃中科學探索衛星係列。它的主要任務是為發展我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必要的設計數據。

3.成功發射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區風和日麗、春風拂麵,人們精神抖擻。在場的所有人員都在期待著第一顆衛星發射能夠圓滿成功。當時,根據氣象部門的建議,晚上8~9點,雲高7000米以上,風速小於4米/秒~5米/秒,適合人造衛星的發射。因此,發射時間最終定預定在9點30分左右。

4月24日上午,為運載火箭的第一、二級加注了推進劑,緊接著衛星和運載火箭進入發射前8小時的準備工作程序。下午3點50分,周恩來總理用電話告知毛澤東主席已經批準了這次發射,並鼓勵大家鼓足幹勁,仔細做好發射前的準備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祖國爭光。

晚上8時許,發射指揮員下達發射前“一小時準備”的口令,地下控製室個測試間的測試人員更加聚精會神地工作,技術人員注視著操作人員的每個動作和各種儀表上的數字顯示及燈光指示。為了確保安全,在下達“30分鍾準備”的口令後,在發射架和場坪上的工作人員撤離到指定的疏散地點。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離發射時間隻有20分鍾、15分鍾、10分鍾、5分鍾,發射場區萬籟俱寂,臍帶塔上燈火通明,周圍的聚光燈把場坪照得如同白晝一般,載著衛星的運載火箭矗立在發射架上。

隨著時間分秒流逝,基地的工作人員默默地注視著發射坪,等待著最後的檢驗。發射時刻在人們的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到來了,指揮員下達了“一分鍾準備”的指令,過了15秒,發出了“牽動”口令,地麵各種記錄設備開動起來;又過了30秒,指揮員發出“開拍”的口令,地麵的光學記錄設備開始工作。當計數器上出現“0”的時候,指揮員即刻發出了洪亮的“點火”命令,火箭發動機噴出橘紅色的火焰,巨大的氣流將發射架底部導流槽中的冰塊吹出了四五百米遠。

9點35分,火箭在震耳的隆隆聲中離開了發射架,發動機噴出的幾十米的火焰光亮奪目。火箭越飛越高,直上雲霄,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向太空飛去。發射場區的地麵觀測站不斷傳來“跟蹤目標”、“跟蹤良好”、“飛行正常”等報告,在指揮所的記錄儀上彩筆描繪出飛行的火箭的軌跡與設計軌道完全一致。

晚9時48分,從現場指揮所的廣播裏傳來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的喜訊,人們頓時沸騰起來,個個盡情地歡呼跳躍,有的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晚9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了中國第一顆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圓滿成功。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