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之“星”——中國航天史話(2)(2 / 2)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的可靠性。

延伸閱讀:天地之間——空間技術的應用

“星球大戰”之類的幻想都是人類對太空充滿期待的表現。然而提起“空間技術”,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宇宙飛行或是對遙遠星球的探測。其實,空間技術已不僅是純粹的科學探索,隨著社會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很多方麵都與空間技術掛上了鉤,例如空間技術在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麵,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每天晚上,我們從電視中看到的國際新聞,是人造衛星轉播的;收聽到的天氣預報,氣象資料是由人造氣象衛星觀測到的。人們能同大洋彼岸親友通話,給萬裏以外的病人會診,能為海上船隻指引航向,這都得益於空間技術帶來的方便。而對於“陸地衛星”來說,更是一個“多麵手”。

它能普查礦藏,勘測油田,預報洪水,探測林火,估計糧食產量,發現植物病蟲害等。它們的存在為人類各方麵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應用氣象衛星”自上天以來,從未遺漏過台風的預報,從而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免受了自然災害的威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近年來,空間技術應用的領域大大地擴展了。人們在航天活動中開發出來的新產品、新材料和新技術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移植。

例如,可以廣泛用於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和家庭生活等方麵。

衛星技術應用在醫藥衛生方麵的典型例子之一就是生產出了微型心髒起搏器,它能長期植於人體內,是利用人造衛星上使用的微型電路和微型電池製成的。充電時可以通過導線,而不必動手術取出起搏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人的痛苦。為了便於宇航員在太空環境中進行各種活動,研究人員曾經研究過靠宇航員的眼球活動和說話的聲音來操縱飛船的技術。這項技術應用到民間,可以研製成由殘疾人用眼睛和講話操縱的坐車。氫氧燃料電池具有效率高、無汙染和無噪聲的優點,最早的用戶是載人宇宙飛船。現在已經采用這一技術在地麵建成氫氧燃料電池發電站。衛星和飛船上屏蔽太陽輻射熱的鍍鋁絛綸薄膜,能反射80%的熱量。用它做成被子或睡袋,是很好的保暖品;做成工作服,又是抵擋烈日和爐火的防熱衣。在人造衛星中,有一種能夠為星載儀器加熱用的電加熱片,薄如紙、輕似綢,而且發熱均勻,使用起來安全。如果將這種電加熱片縫製在被褥、衣褲或鞋帽裏,是抵禦嚴寒,防治風濕病的上好保健用品。如果在鐵路道岔處的鐵軌上貼上電加熱片,冬季可以自動溶化鐵軌縫隙間的冰雪,保證行車安全。根據衛星的傳熱原理製成的板式血液變溫器,比一般的套筒式變溫器血液溫度升降快,可縮短血液在體外循環的時間,減少血紅蛋白的損失,深受醫生和患者的歡迎。現代家用電器“垃圾處理機”,能自動將垃圾甩幹碾碎,燒成灰燼;廢水能回收,淨化後再利用。這也是從載人飛船上移植過來的新產品。美國宇航員放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改裝,放在銀行、倉庫或私人住宅的門口可以防盜。若有不法之徒圖謀不軌,“月震儀”聽到他的腳步聲就會發出警報。模擬空間環境的真空容器是一種特殊的“烘箱”,利用真空吸走受潮的書籍和紙製品的水分,可使用紙幹得快,收縮變形小。

看起來明淨無塵的天空,通過遙感設備能夠顯示出它受汙染的情況。這也是受空間遙感技術的啟發在人間的應用。

我國的空間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雖然還有一些差距,但通過眾多人造衛星的研製和發射,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人造衛星的溫度控製、姿態控製、空間能源、回收防熱、無線電遙測和遙控以及空間環境模擬等空間技術的各個分支,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並且也具備了向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轉移的條件。

當前,我國正在調整國民經濟,有計劃地把一部分國防科學技術力量轉移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商品生產方麵來。在這一方麵,人造衛星的溫度控製技術已成為領頭軍,衛星溫度控製所用的器件,已經開始在民品生產中顯露頭角。

總之,隨著人類對科學技術的不斷探索,空間技術的利用將會越來越廣泛。目前,在有些國家,空間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無論是吃穿住行,都會與空間技術聯係起來。

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因此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探索也是無止境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空間技術將會廣泛應用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極大的為人類生活提供方便。空間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將在人類生活中大放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