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薄命,蘇小小在鮑仁赴考的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年19歲。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李師師的歸宿之謎
李師師,本姓王,4歲時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師師。北宋末年的名妓。
李師師是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號為“飛將軍”。她的事跡在筆記野史、小說評話中多有記述。張端義《貴耳集》、張邦基《墨莊漫錄》中,說李師師曾與著名文人周邦彥、晁衝之有來往,並互有詩詞相贈,於是成為北宋後期的一段風流韻事。宋徽宗在位期間,自政和年間以後,也常微行出遊,由數名內臣導從,乘小轎子前往李師師家。相傳聚眾梁山泊起義的宋江,打算歸順朝廷時,想利用李師師與徽宗的關係,也偷偷進入汴京訪李師師。由於李師師深得徽宗寵信,後來徽宗索性把她召入內宮,冊封為瀛國夫人或李明妃。宣和七年十二月(1126年1月),徽宗因金軍進逼,將皇位讓給太子欽宗。李師師失去靠山,為了免禍,曾彙集徽宗賞賜的錢財,獻給官府,以助河北軍餉,並自乞為女道士。靖康元年(1126),欽宗下令籍沒李師師家產。不久,汴京淪陷,北宋滅亡。經過這次變故,李師師不僅家產殆盡,而且她本人的下落也變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了。
綜觀曆代記述,有關李師師的下落,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以傳奇小說《李師師外傳》為代表。小說稱金軍破汴京後,主帥撻懶點名索取李師師,聲稱金國主也聞知李師師的名聲,一定要活著得到她。張邦昌等人探得李師師的蹤跡,將她獻於金營。李師師怒斥張邦昌,脫下金簪刺喉,未死,又折金簪吞下,才氣絕身亡。後世的通俗小說多沿襲這一說法。但小說的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來抒發亡國的感慨,恐怕沒有什麼事實依據,因而學者多對此說持有異議。
另一種說法,以張邦基《墨莊漫錄》為代表,書中稱李師師被籍沒家產以後,流落於江浙一帶,當地的士大夫猶邀請她歌唱,但李師師已“憔悴無複向來之態矣”。宋代評話《宣和遺事》也有類似記述,但又說她“後流落湖湘間(今湘南一帶),為商人所得”。劉子翬《汴京紀事詩》也有“輦轂繁華事可紛,師師垂老過湖湘,鏤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的詩句。其後,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稱其流落於湖湘,清初陳忱《水滸後傳》稱其流落於臨安(今杭州),可能都是沿襲上述說法而來。
還有一種說法,稱李師師在汴京失陷以後被俘虜北上,被迫嫁給一個病殘的老軍士為妻,最後淒涼悲慘地死去。
據情理分析,似乎以第二種說法較為可信。汴京失陷前,李師師已廢為庶人,當了女道士,說她匿於民間,流落於江浙、湖湘一帶是很有可能的。而金軍是根據當時降臣提供的名單索取皇宮妃嬪的,李師師不太可能在名單之內,因而說她被點名索取或被擄北上,很難成立。當然,李師師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有關她的傳聞,不免有許多臆測和訛傳的成分,因而她的歸宿究竟如何,恐怕是永遠難解的一個謎了。
書香才女李清照再嫁之謎
李清照(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詞人。然而,對這位女詞人晚年有沒有改嫁的問題,人們一直說法不一,仁智各見,難下斷語。宋人對李清照晚年改嫁張汝舟是確認不疑的。明、清人提出懷疑和異議,使“改嫁”之說幾乎被否定。解放以來,黃盛璋發表了《李清照事跡考辨》一文,就“改嫁”事件作了考證,得出了李清照晚年改嫁張汝舟,但不久又離異的結論。然而,有些學者並不讚成再次刮起的李清照改嫁之“風”,不斷寫文章提出異議。
李清照是否再嫁結合當時的曆史條件可以大致理解為:
第一,寡婦再嫁在當時是常事,名臣範仲淹就是幼年喪父,母親將其帶到朱家養大,考上官後認祖歸宗。大理學家朱熹寫《榮國夫人管氏墓誌銘》時,明白地寫明其次女先嫁誰、再嫁誰。《癸辛雜識》還記載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爭欲娶之”的軼事。李清照守寡,有沒有“人爭欲娶之”,就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會有多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