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和諧的真諦——環境保護篇(5)(1 / 2)

(2)多諾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該鎮處於河穀)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大部分地區受反報旋和逆溫控製,加上26日至30日持續有霧,使大氣汙染物在近地層積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產物與大氣中塵粒結合,構成了嚴重的空氣災害。驟然發病者5911人,占全鎮人口43%。症狀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幹咳、頭痛、肢體酸乏、嘔吐、腹瀉。

死亡17人。

(3)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洛杉磯市,全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汽油約1600萬升,向大氣排放大量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該市臨海依山,處於50千米長的盆地中,汽車排出的廢氣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製造光化學煙霧的罪魁禍首)。

(4)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國倫敦市幾乎全境為濃霧覆蓋,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0人;45歲以上者死亡最多,約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死亡的,約為平時的2倍。

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類人數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事件發生在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來,該市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汙染城市空氣。重金屬微粒與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煙霧,對人的呼吸係統損害嚴重,導致1961年哮喘病大發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殺。1972年該市共確認哮喘病患者達817人,其中死亡十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生產米糠油時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由於生產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中,從而導致食用後中毒。患病者超過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過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實際受害者約13000人。

(7)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汙染水體,使水俁灣和不知火海的魚中毒,人食用毒魚後受害。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遊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廢水汙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種種事例足以讓人痛心疾首。是的,高科技創造了現代化的文明,但也帶來了無可比擬的“滅頂之災”。因此,人類應該警醒了:地球僅有一個,那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9.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

被列入世界上汙染之最的城市名單的一般是大中型城市,且是工業區礦產區或軍事基地,也是國家工礦業的重要發展基地。人類為了無止境的經濟利益,已經把城市親手“規劃”成不適合人居住的惡劣環境,這無異於是人類的自我毀滅。

(1)切爾諾貝利,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是世界上臭名昭著的汙染大城市。鈾、鈈、放射性碘、銫137、鍶和其他重核放射性金屬都有在這裏排放。這個城市在其放射性汙染達到頂峰時期竟是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所引起的汙染的100倍。為此,切爾諾貝利有13.5萬人被迫撤離,導致城市30千米之內都成為無人區域。

(2)捷爾任斯克,俄羅斯。俄羅斯的捷爾任斯克有30萬常住人口,同時這裏也是冷戰時期俄羅斯的化學武器生產基地。這裏儲備了大量的未處理完的有毒物質。這些成噸計算的有毒物質全排放到生活用水裏,導致捷爾任斯克的死亡率一直高於出生率2.6倍。這也是一個人越住越少的城市。

(3)海納,多米尼加。海納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毒城。”這是一個僅有8.5萬人口的小城市,但是卻因“電池回收”地而出名。每年許多國家消費過的廢舊電池都拿到這個沒人管理的地方做簡單處理,導致這裏的環境受到嚴重的鉛汙染。唯一的好消息是,當地政府終於看清了該問題的嚴重性,正全力改進這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