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鉛筆我們可以寫字、畫畫,借助地圖我們可以了解世界……各種工具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那麼,人們在發明這些工具的過程中經曆了怎樣的曲折,又留下了什麼樣的典故嗎?
11
鉛筆的由來
1564年,一場暴風雨吹倒了英國坎伯蘭郡波羅穀的一顆大樹,一片像煤一樣黑色的東西在樹根所在處顯露了出來。原來,這是一個石墨母礦。暴風雨過後,幾個精明的城裏人把石墨切成條狀,取名“打號棒”,用它來給貨物做記號。這種每支20厘米左右的石墨能連續劃出5000米的墨線,至少可以書寫4萬多字。
18世紀中葉,專心致誌研究鉛筆製造技術的德國業餘化學家法貝爾對卡斯貝爾礦山的石墨進行了研究。法貝爾把石墨礦石加工成粉末,加水進行沉澱,篩選出純石墨,在提取出的純石墨粉裏摻進各種物質,來試製鉛筆芯。
法貝爾陸續將骨膠、蠟等可以做粘合用的物質混入純石墨粉中,以便壓製成鉛筆芯,然而這些試驗都失敗了。法貝爾毫不灰心,繼續研究。
一次,他在石墨中摻進一定量的硫磺、樹脂和銻,而後加熱成型。結果,製成的筆芯硬度適中,書寫流暢,隻是十分容易折斷。“得想個方法保護筆芯。”法貝爾想。
他用紙條襄繞鉛筆芯來進行試驗。但一用力,筆芯仍然易折斷。他又采用鐵管套,由於技術問題也失敗。“用木板試試看!”法貝爾心裏琢磨起來。“如果在兩條木片中間各鑿半邊糟,再把石墨筆芯夾在兩條木片中間,行不行呢?”
他動手做了起來。幾天後,法貝爾把石墨筆芯緊緊夾在兩條木片中間的槽裏,外部再進行了適當的加工,一試,不僅書寫流暢,字跡清晰,而且再用力筆芯也不會折斷。
1761年,法貝爾籌建了全世界第一家鉛筆工廠,他生產鉛筆不僅在國內銷售,同時也運往英、法等國家。
12
橡皮泥的由來
194O年底,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科研人員在研製天然橡膠的代替物時,無意中製造出了一種合成材料。這種合成材料像天然橡膠一樣,柔軟、有彈性、易折曲、可塑性好,但它沒有工業價值。
1947年,紐黑文的廣告商皮特·霍奇森以147美元的價錢從通用電器公司買下了這種材料,並命名為“橡皮泥”。隨後,他從耶魯大學雇請了一位大學生將橡皮泥做成10O克重的小球,用方形塑料盒包裝起來。
1949年,霍奇森在替一家玩具商店做廣告時,將橡皮泥也編進了商品目錄。他將橡皮泥郵售給用戶,這樣像口香糖而又不粘的小球受到了那些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開始暢銷。
13
墨汁的由來
相傳,在周朝時,有一個擅長詩畫的人,名叫刑夷。
一天,刑夷在河裏洗手時,看見河麵上漂著一件黑糊糊的東西,他懷著好奇心撈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尚未燃盡的鬆炭,便又隨手丟進了河裏。刑夷突然發現,自己一雙剛剛洗幹淨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顏色。“鬆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來寫字呢?”刑夷不禁思忖道。他趕緊追到下遊,重新把那塊鬆炭撈了起來。
刑夷把鬆炭帶回家,用磚頭將它搗碎,研成粉末。“你幹什麼呀?快吃飯吧!”妻子王氏說著,把一碗麥粥端到刑夷麵前。刑夷朝麥粥望了一眼,靈機一動,捧起黑粉末,“嘩”地撒在麥粥碗中。“你在幹什麼?”王氏驚訝地說。
刑夷笑了笑,沒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裏蘸了幾下,朝牆上劃了幾下,牆上出現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跡。“哈哈,我找到寫詩作畫的材料了!”刑夷高興地叫了起來。
從此,刑夷便用鬆炭粉末調成的液體寫詩作畫,這種液體就是我國最原始的墨汁。
14
宣紙的由來
宣紙的用途很廣,除了印刷書籍、製造折扇扇麵外,小朋友還可以用它書寫、繪畫等。那麼,宣紙是怎麼來的呢?
東晉時期,有個造紙廠,孔丹在這裏做工。後來,孔丹的師傅臨死前,把全廠造紙的重擔交給孔丹。師傅死去後,孔丹為了紀念他,就給他畫了一幅像,掛在牆上。誰知,過了一年,這紙就變黑了。於是,孔丹決心造出一種不變色的紙。
這一年,孔丹帶了兩個幫手,離開了造紙廠,從東南到西北,四處走訪,向人求教。
一天,他們來到江南宣城的一條小溪旁,突然看見一棵倒在溪麵上的大樹,大樹上麵有一層雪白的東西,遠看像是一張白紙。孔丹用手一摸,又光又結實,他想:用它造紙該多好,又光又白又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