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嘻嘻哈哈的寒暄後,就聽寧芳說:“孩子上個藝術學校不容易呀。”接著她開始滔滔不絕。
考美院的高三學生,先要進行第一輪省裏的統考,考完後,等一個月左右,再去每個學校進行單招考,那是一項空前的考試,各個招生單位,在規定的一個大學校園內,設置考場,什麼素描、色彩、設計、速寫。幾個方麵要考生一一去考,考好幾天,然後人家學校給你成績單,他們認識的那位學長通過8了個學校的考試,從中央美院到南京藝術學院,層次從高到低,還有水平學術差不多的,在一起,那真是一個艱苦的抉擇,權衡利弊各個方麵,最終還要等高考成績,總共加在一起的綜合成績要達到五百六七十以上,才能上個比較滿意的大學。
寧芳邊說,便在想的樣子,是在籌劃她女兒下一步到底怎麼走?她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畫畫,到現在拿起筆,就能把站在身邊的人物給畫出來,勤奮、天分都不可或缺,有一次,同學在一起討論養女兒好,還是養兒子好時,一致認為:不管養兒養女,就看你怎麼培養,培養的好就好,培養的不好就不好,搞教育的洪霞深有體會,說:“剛入學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一支畫筆,你給TA的教育是什麼,最終回報你的,就是你的教育成果,誰也怨不得。”
寧芳說她女兒在畫畫方麵的確從小就顯示出天分,小學時,參加一個設計比賽,就終獲得一等獎,人家評委給的評語是:“靈動”,小小年紀,獲此殊榮,更加堅定了寧芳要把女兒培養成為藝術家的決心,孩子也更加喜愛美術專業。
洪霞羨慕地和寧芳說:“凡是能夠有一定建樹的人,還是要有天分的,當年我家兒子學鋼琴,節奏方麵老師練過很多次,他總是有錯,而在聽和旋的時候,不管有幾個音,兒子都能夠聽出來。”洪霞分析的頭頭是道:“我們決定就讓他當個興趣愛好去學,鋼琴家是當不上咯,要因人而異嘛。要是把個人愛好弄丟了還劃不來。”到現在,兒子回家還彈會兒鋼琴,真的讓洪霞覺得在這件事上做得很對,而她家對門鄰居那位家長,逼迫小孩學鋼琴,天天打罵,周圍人都聽煩了,他家兒子有一次跑到廚房,拿起菜刀,把鋼琴砸壞幾個鍵,大人嚇壞了,最後把怕孩子逼瘋,就放棄,鋼琴現在在家就是個擺設。
寧芳聽洪霞這樣一說,很謙虛地講:“女兒的天分有沒有不是很清楚,關鍵她喜歡就行,我們小時候沒條件,什麼也沒學,現在條件好,讓孩子選一樣自己喜愛的事做,也很知足。”
作為三十年前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兩個師範生,如今孩子們都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放在老輩人的眼中,那是想都不敢想的,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知足者常樂!這話一點不假,如果人到中年還不理解這話意思,那也活得太累了,有句話:人比人氣死人,隻有凡事想開點,就能達到常樂的境界。
洪霞自從兒子考上大學,很快就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她總是有個心結:兒子考不好,她對不起兒子,教子無方啊,也不好向學生交代,學生假如問您兒子學得怎麼樣?怎麼回答?要是考得差,那不是說明自己幾十年的工作方法也不對了嗎,當老師的,兒子都教不好,還能教學生?
洪霞把這座大山壓在自己身上,有時候,老公也旁敲側擊地說這樣的話,洪霞就更加心事重重。不過總算兒子有了個較滿意的結果,一身輕鬆的她,整天樂嗬嗬,這時作為教授的老公一旁提醒她:不要沉浸在盲目的喜悅中,大學不容易畢業的。澆涼水歸澆涼水,洪霞也會收斂,很快她就找到了適合她做的事情,熱心的為網友介紹對象,還促成了兩對,她把自己的成果跟老公說,老公總算又說了一句表揚她的話:你算是積了大德了,現在剩男剩女那麼多,你這位管得寬的太平洋警察,居然促成兩對,孟非和樂嘉也要對你刮目相看。
洪霞不管他的話說的有沒有諷刺意味,還說:“黃菡要下崗了,馬洪霞老師要去占她的位置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