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3)(1 / 3)

8.推動服務“三農”的出版物出版發行。實施服務“三農”重點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單位選題規劃要向農村傾斜,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務“三農”為主的出版單位,增加農民群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發展農民書社等農民自助讀書組織,為農民群眾讀書提供方便。繼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以政府采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采購一批適用於農村的圖書,直接配送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鄉村文化站(室),方便農民群眾閱讀。改進報刊訂閱發行工作,縮短發送時間,使農民群眾及時看到報刊。(其實,人類的文化行為活動中,最能達到改變和提升個人文化素質的活動,還應該是閱讀。因為凡具有閱讀能力的人,他的知識積累和精神升華都是需要用閱讀這種精細複雜的大腦思維過程來完成。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閱讀行為對農民素質提高的根本性。)

9.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到2010年,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縣文化館要具備綜合性功能,圖書館要加強數字化建設。鄉鎮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管理。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明確由一名村幹部具體負責。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閑置校舍,可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麵的作用,提倡中小學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定時就近向農民群眾開放,把中小學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由政府給鄉文化站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顯然,鄉、村兩級文化設施的發展應該是重點。這一條的兩個亮點是:綜合調整鄉村文化資源結構,重組文化組織機構;充分發揮村辦小學的設施功能。把這件事情辦好,會實現鄉村文化活動開展的長效機製。)

10.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人民日報要加大農村和農業報道的份量,逐步創造條件開辦農村版。農民日報等專門麵向農村的報刊要不斷提高質量,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增加農村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農業大省的省級黨報要開設農村版,電台、電視台要開辦農村頻率、頻道。有條件的省級黨報和電台、電視台也可開辦專門的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市(地)黨報和市(地)縣廣播電台、電視台要把麵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

四、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11.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製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創新是關鍵,形式是載體。但千萬不要搞形式主義的那一套。農民並不喜歡,我們卻自認為熱熱鬧鬧,政績多多。)

12.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係統發掘、整理和保護。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製。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古鎮遊、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人、名品。(結合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施,以發展文化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為契機,將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這兩朵奇葩嫁接在中國民俗觀賞旅遊這棵大樹上,將會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會取得社會、經濟兩方麵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