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怎樣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4)(1 / 3)

第四節文化工作者

新農村需要什麼樣的新農民?怎樣認識新農村文化?這是人們十分關注和積極探討的問題。為深化認識,進一步發揮農村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中國群眾文化學會、中國文化報社最近在全國文明鄉鎮———浙江省餘姚市泗門鎮舉行了全國新農村文化與新農民培養論壇。據報載:“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群眾文化理論工作者、專家參加了論壇。論壇圍繞新農村文化與新農民培養這一主題,從農民素質與農村社會文明的關係,新農村文化的時代特征等,多角度詮釋了新農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深層次聯係,探討了進一步全麵發展新農村文化的監督、管理機製和方法、途徑。農村文化肩負著培養新農民的時代重任,這是與會代表一致達成的共識。遼寧省丹東市群藝館於佩認為,培養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新農村的重中之重,從建國以來的農村群眾文化實踐看,其內容應包括“育德”、“啟智”、“養能”這三個方麵。南京市群藝館許士陽結合南京“三農文化”的成功實踐,認為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民培養的關鍵。浙江省寧波市群藝館裘君謨認為,堅持先進文化的導向性,是新農村文化培養新農民的根本保證,強固這一根本保證,關鍵在於確立用國家文化手段解決農民素質的基本理念,並認為,先進文化的教育功能決定了它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

與會代表認為,新農村文化建設要以農民為核心,要給農民帶來實惠。浙江省蘭溪市文化館楊麗萍認為,農村文化工作應與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及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天津市大港區文化館鄭寶喜認為,新型農民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脊梁,新農村文化建設要造福於農民群眾,要鼓勵廣大農民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改變生產生活條件,建立美好家園。

代表們認為,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有新的監督機製。遼寧沈陽市東陵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趙斌提出了建立、健全、完善新農村文化建設督察機製,確保新農村文化建設健康發展的觀點。他強調發揮監察機製保障作用,要抓好三個重點:一是嚴防農村文化建設資金被“偷梁換柱”;二是嚴防各級農村文化建設新版“假、大、空”;三是嚴防支持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大忽悠”———個別單位打著支援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旗幟,行推銷自己之實,或在廣播電視上大談支援新農村文化建設,等到電視有影,報刊有聲,至於承諾事項,沒有下文。

農民自辦文化,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由農民群眾在文化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新鮮事物,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吉林省白城市群藝館蘭橙、吳豔俠,吉林群藝館趙宇、尹傳海以及山西省忻州市群藝館王華等在分析了當地生動活躍、充滿生活氣息的各類農民自辦文化現象後認為,農民自辦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村文化,是農民依托自己宅院,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發創建的新型文化形式,是與農民生活貼得最近、最能反映農民精神需求的基層文化組織,要給予更多關心和扶持。”(來源:農民日報作者:趙林英)

第五節適時發展農村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間實力競爭的重要一翼。文化產業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農村作為一個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產地,無疑也要實施發展文化產業。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充分考慮。在這方麵,長沙縣縣長對此有很深刻的認識,他撰文說:“發達的文化和優秀的人文理念是新農村建設的經脈,它能塑造民族精神,引導整個社會和居民群眾的道德價值取向,對環境起到淨化作用,營造社會群體有序運動的氛圍。傳統意義上,文化和經濟通常是作為截然不同的兩大領域來考察的,而在當今經濟知識化的背景下,文化成了經濟發展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人類智慧即知識成為起決定性作用的生產要素,它不僅是非損耗性的,而且還具有高增值性的優勢,文化嫁接能賦予物質生產持久的生命力。在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趨勢下,產生了一種“文化經濟”或“經濟文化”的新經濟形態。它不是經濟與文化的機械混合體,而是“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兩種趨勢交叉融合而產生的具有新質的社會係統綜合體。農村文化的相對落後,是製約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深層次原因。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生產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要讓農民樹立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使“鄉風文明”跟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產品可以采用工業化大生產方式批量生產,通過現代傳媒技術迅速傳播和推廣,獲得億萬受眾;可以運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通過市場交易實現自身價值,獲取經濟效益。文化產業是國際公認的朝陽產業。20世紀發達國家走過的曆程證明:當一個民族或國家由貧窮走向經濟起飛,國民經濟規模達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過溫飽走向小康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產生一個強烈凸現的現象,文化消費就會成為人們渴求的消費熱點。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廣闊。同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不限於單一的經濟或單一的文化方麵的意義,它能提高國民素質、淳化民風、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產品和文化嫁接出來的文化產品既可以陶冶人們的心靈,又可以成倍提高普通產品的附加值。以長沙縣湘豐綠茶為例:以前,其精品茶充其量也不過每斤價幾百元,去年采用本地具有國際專利技術的“中國紅”瓷瓶作為包裝,每斤價上升為2200元,其中茶葉價值少說也是原來的兩倍。瀏陽花炮將傳統的文化藝術與火藥民用結合,創新形成產業鏈,創造了銷售近60億元、納稅8億元、從業10多萬人的一縣一品的經濟奇觀。”他進一步提出:“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要有新思路新舉措。要樹立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現代市場理念,突出文化發展目標的優先地位,努力實現文化目標與經濟目標的最佳結合,建立大文化的管理格局,將文化產業和創新經濟,作為搶占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製高點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要加強宏觀規劃和戰略布局,形成投資多元化,特色鮮明,結構布局合理,設施設備完善,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開放的文化形態體係,確立區域產業定位,打造地方特色優勢文化產品品牌。建立民間文化工藝組織和產學研協作機製,注重文化的先進性與群眾的參與性的最佳結合,使農村文化產業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推廣。要讓文化藝術走出少數人的象牙塔,走文化藝術平民化實用型之路,將一些具有優勢的傳統文化產品,做成較大文化產業。要出台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優化文化發展環境,完善文化產業的產學研支撐體係,使“文化創造——生產嫁接——消費市場引導——營銷品牌打造”環環相扣,文化單位、院校(專家)、生產廠家、專業市場與品牌推廣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