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怎樣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4)(3 / 3)

進入新世紀,借助資本和傳媒的造勢,歐洲、北美、澳洲國際演藝集團群雄並起,競爭加劇。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各類演藝機構特別是一些世界著名藝術表演團體,利用冷戰結束後文化交流逐步寬鬆自由、全球演藝市場進一步激活的國際環境巡演全球;表演藝術家們尤其是影視劇歌多棲明星身價倍增;表演藝術的下遊產品開發前景看好;各種演藝經紀機構利潤豐厚。全球演藝業作為基礎性文化產業,其地位仍然不可動搖,其前景依然看好。

國際演出商精心操作,投入巨資,為藝術家和演出經紀企業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法國經典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曾被選為世界音樂劇第一名,1998年在巴黎連演126場,50萬張門票全數售罄,其後幾年內創下劇場觀眾400多萬人次的紀錄,目前仍在世界各國做第三次全球巡演。以日本為例,在其1000多個私人職業劇團中,演出業“四強”四季劇團、東寶公司、鬆竹公司和寶塚歌劇團的演出年收入,就均在100億日元以上。2001年淺利慶太的四季劇團共演出2223場次,收入高達189.5億日元(約合13億元人民幣),純利潤25.7億日元(參見石澤毅《從四季劇團的經營策略看舞台藝術的產業化》)。如今,全球著名的演藝之都笙歌爛漫,無論是紐約百老彙、倫敦西區、維也納、悉尼,還是中國的北京、上海,從數十個觀眾的戲劇小沙龍、數百個觀眾的音樂廳、T形台,到多達十萬以上觀眾的大型表演場所,充分展示了當代國際演出業的發達。國際流行歌壇巨星為數萬觀眾露天演出的不眠之夜,埃及金字塔旁上演的實景歌劇《阿依達》,中國太廟上演的實景歌劇《圖蘭多》,還有世界三大男高音北京紫禁城午門外同台放歌,各類大型演出盛況空前。表演藝術家們憑借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高新科技支持,把“一次過”的舞台表演現場審美效應發揮到極致,同時也讓演藝業的市場效益發揮到極致。

從世界範圍看,無論是流行樂壇還是歌劇、交響樂、聲樂、戲劇、模特界的國際演出巨星,幾乎都是身家過億。麥當娜今年以2700萬英鎊的收入列女富豪第二位。女歌星米諾格(Kylie Minogue)以800萬英鎊排名第九,高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年收入770萬英鎊。2000年香港發布娛樂圈藝人收入榜,歌星王菲年收入達到6800萬港元。《福布斯》雜誌2001年度“100名流”榜顯示,全球薪酬最高的模特、德國美女克勞迪婭·希弗年收入為900萬美元,辛迪·克勞馥為630萬美元,以至國際名模琳達·伊萬傑琳竟說“沒有1萬美元,別叫我起床”。這句話從經濟角度精確地闡明了演藝業的市場價值。

中國是演藝大國,資源豐富,品種繁多,觀眾廣泛,市場潛力巨大。今日中國不但擁有300多個戲曲劇種和獨有的曲(藝)雜(技)木(偶)皮(影)藝術,而且也擁有當今世界流行的眾多現代表演藝術品種;不但擁有2589個國有和集體性質的專業演出團體,而且還有近年來發育迅猛,其數量遠超國家和集體劇團的各類民間職業劇團,加上引進的一批批外國表演團體,中國演出市場正在得到有效開發。以2002年為例,全國藝術表演場所年演出場次超過萬場的有25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超過4.5萬場的有河南、江蘇、山東、湖北、廣東和湖南。京滬演出業在省級以上大城市中力拔頭籌。上海1994年演出場次已超萬場,2002年達到13847場。首都北京市依托中央和本市的107家國有與民營表演藝術團體、67家營業演出場所、70家演出經紀機構,在發達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市場的支撐下,使演出業大展宏圖。據北京市文化部門統計,2002年北京全年演出達到1.3萬餘場,其中各類涉外演出就有201台3290場次,而50家非國有演出團體以5000場演出幾乎占首都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所獲得的3100萬元收入,首次超過了市屬表演團體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