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機會!”戰場上機遇瞬息萬變,趙鞅捕捉到了敵方的混亂,他拿過鼓椎,親自擂響了總攻的鼓聲。
“轟隆隆!”戰鼓敲響,趙兵的步卒在鼓聲中從地上站起身來,拿起戈矛列陣向前。為了節省體力,在戰前,就像騎兵不騎馬一樣,步卒也不站著,都是坐在地上的,傳說司馬穰苴敘述兵法,還有”坐陣“一項。
接著,趙鞅又讓人在中軍處搖旗,讓趙無恤的兵卒撤下來。這種規模的決戰不是瞬息衝殺便能決定勝負的,他們就像是兩個角抵的大力士,你來我往,戰役或持續一天,甚至數日……
至此,中軍也要開始開動了,趙鞅大聲對周圍眾人勉勵道:“範氏中行氏叛國投齊,斬艾百姓,欲擅晉國之政而滅趙氏。二三子從我伐之,順應天意,遵君命,經德義,除往日詬恥,就在今日了。不要心存畏懼,當年畢萬隻是個匹夫,七次戰鬥衝殺在前卻未死,後來有了四百匹馬,在家裏善終。二三子努力吧,奮勇殺敵,未必就會死在敵人手中。傳我將令,克敵者,上大夫受千室,下大夫受百戶,士田百畝,庶人工商遂(參政),人臣隸圉免(免除身份)!”
所有人都聽著,血脈賁張,隻有周舍分快地在簡牘上記錄,此為《共之誓》!
……
再往前就是近兩萬敵軍的陣列了,想靠手下的三四千人去衝擊是送死行為,趙無恤便遵從趙鞅旗號,帶著武卒們讓開曠野,撤到側後方休息。
讓醫者診治傷員,同時也密切關注著戰場,他們將作為精銳和生力軍,看住敵方的預備隊,隨時準備替換上去。
一個又一個友軍方陣越過趙無恤向前進發,經過時無不側目投來崇敬的目光。
而趙鞅的將旗就在中軍處,插在戎車上,高高聳立在陽光中,迎風飄揚,白底,金日,玄鳥。以此色調為基礎,中軍的晉陽趙兵皆著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其餘三陣趙兵則多穿黑衣,如陰沉的水,唯獨韓氏是淺綠色的。
對麵的範、中行則多穿絳衣和土黃色的衣服,兩邊色彩分明。
趙無恤放目向前望去,可以看到對麵範、中行聯軍禦龍旗、熊羆旗幟飄揚,在讓敗退的狄人繞去後陣後,一輛戎車在陣前馳馬而過,車上的人一邊馳奔,一邊舉劍,大聲地吼叫。隔得遠,趙無恤當然聽不到這個將領在說,但想來大概是在傳遞軍令,就是在鼓舞兵卒士氣。
但在前鋒被擊敗後,範、中行的士氣已經很低了,而那些親眼目睹了小王桃甲這種勇士戰死的白狄人,更是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
趙無恤嘴角露出了一絲笑,這些狄人或許會成為這場戰爭裏,敵人軍陣裏最不穩定的因素。
反而是趙兵這邊,在趙鞅的勉勵下,銳氣正盛,人人皆摩拳擦掌,想要立下功勞。
鼓聲陣陣,左中右三翼五陣開始緩緩壓上,萬餘趙韓兵卒齊動,聲勢驚人。
尋了一處稍高的小土包遠眺,趙無恤見前邊的陣地上一望無際全是密密麻麻的人頭,湛藍天空下長矛如林,甲胄如雲,當一個個方陣相繼向前移動時,就好像是朵朵烏雲遮掩住整片原野。
對麵範、中行主陣比趙軍還多,足足兩萬人,此刻也跟著動了起來。
“先破敵方車騎!”
趙鞅中軍處旗幟揮動,集中在右翼的騎兵見狀,便紛紛吹響號角出擊,隻瞬息的功夫,他們就已衝出了一裏多地。
趙無恤帶來了了八百騎兵,進入河內後經過前後數戰,傷亡了百餘騎,現還有六七百騎,加上趙鞅從晉陽帶來的,總共能湊出千騎來。他們最大程度保存馬力,還臨時喂了糧食,如今正是力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