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必盡得晉國人心,代晉而有之!”
孫武話音落後,射台上先是一陣沉默,隨後想起了吳王闔閭清脆的拊掌聲。
“如此說來,太子對趙氏的警惕不無道理,十年後,趙氏當為吳國北上第一大敵……”
夫差眼前一亮:“不錯,趙無恤占據魯國,聯合宋國,又將泗上諸侯據為己有,無論哪一麵,都是阻擋吳國北上的要道,不可不除。”
“話雖如此,但晉國執政約合吳國伐宋、伐魯、伐趙氏之策,吳國暫時不必攙和。大王和太子應該認清,楚國和越國才是急需解決的大敵,吳的人口、兵卒、輜重糧草,決定了大王無法南北同時出擊。”
世人皆以為孫武是個好戰之徒,可其實他卻是個慎戰之人。孫子從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就是所謂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之前吳國伐楚,因為伍子胥一心複仇和夫概的冒進,無視了孫武認為擊敗楚國後要先退回陳蔡群舒一線,收民心穩紮穩打的蠶食建議,吳王闔閭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打算鯨吞大楚。這才有了連續的慘敗,吳人未能在郢都久留,隻能灰溜溜跑回姑蘇,那場戰爭的結果是吳楚兩敗俱傷,吳國除了聲威外,所得甚少。
所以此刻孫武態度堅決,決不可在北方輕啟戰端!
“孫子說的沒錯,不過如此一來就會錯過中原大亂的好機會,真是可惜了。”
他回過頭看著孫武,目光炯炯:“不過若寡人帥師伐越,先生應該沒有異議吧?”
……
孫武一怔,立刻道:“不可!”
吳王闔閭皺起了眉:“為何不可?”
孫武道:“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而吳國剛剛從數年前的大戰裏緩過來,軍中兵員尚未補足,該有的輜重糧秣也未完備,滅越的時機未到。”
“那先生覺得,什麼時候才是時機?”
“時機當在三年之後,屆時吳國的年輕一代已能披甲上陣,三年不鬧水旱災澇,吳國的糧倉便能堆滿稻米,到時候,才有能力一舉滅越!”
在孫武看來,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要打,就卯足了氣力一舉消滅,所以等待是必須的。
“三年……”吳王闔閭默默念叨,“三年後,在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的改紀其政下,楚國也快恢複過來了,而北方的趙氏,很可能同先生說的一樣,已經掃清諸卿,統有晉國了。”
看來吳王還是一心想要北上,這藏匿胸中的雄心在磨礪了這麼多年後,終於有些等不及了。
歸根結底,他和太子夫差是同一種人!
孫武隻好再勸道:”請大王想想晉文公的事罷,他回國後就致力於教化國人,兩年後便想爭霸。狐偃卻說不可,因為國人還不識道義。於是晉文公出兵勤王,回國後著力發展經濟。在他第二次想爭霸時,狐偃還是說不可!因為國人還不知道信用,於是文公在圍攻原的時候以信義折服了原人,借此告知國人,國君有信。這時候文公又想用民力爭霸,狐偃再次反對,說國人還不知道禮儀,對國君還沒有足夠的恭敬心。於是晉國在被廬大搜,設置官員,明確職責,指定禮儀,明示國人。經過數年努力,才創造了在城濮一戰而霸的偉業……”
“先生的意思是,寡人也要學重耳,耐下心來多等幾年?”
“然。”
吳王闔閭沉吟不語,但他的太子夫差聽說有仗可打,已經忘乎所以,出麵道:“孫子所言雖有道理,但晉吳形勢不盡相同,重耳剛剛歸國繼位,人心不穩,父王卻已在位二十年,吳人唯君命是從。何況我聽說越王允常重病纏身,不能理政,朝堂之事都交給越國太子處理,越太子勾踐者,孺子也,此乃天賜良機,再不伐越,時機便稍縱即逝了。”
吳國人野蠻而急功近利了,本就不喜歡久等,而是喜歡速戰速決。如今不止是夫差,整個吳國都在躁動和叫囂著戰爭,此時此刻唯獨智者才能冷靜下來,分析利弊,尋找最恰當的機會。
“大王,太子!現在的越國內外團結,修甲兵以備吳,而太子勾踐年輕有為,攝政後四處尋覓人才,鍛煉死士,無日不訓其民。而三江五湖,相為襟帶,浙江洶湧,難以渡過,大軍行進不易,故越未可伐也!”
孫武對間諜十分看重,認為“三軍之事,莫親於間”,他過去幾年安排了不少人南下越國為細作,所以越國的一些動向知道得清清楚楚。
所以他心裏明白,堅韌的越國遠沒到可以輕易征服的時候。
夫差不以為然:“孫子太過謹慎了,越,蕞爾小國,豈能當吳軍一擊之力?何況如今是隆冬時節,北方降雪避戰,南方卻是沼澤幹涸,動用刀兵的好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