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稻花香裏說豐年(下)(1 / 2)

“不錯,當年還曾招攬過仲尼的公山氏,如今卻是你的階下囚。”

公山不狃傲然挺起了肚子,他掃了眼戰場情形,皮笑肉不笑地說道:“隻可惜,仲尼隻怕不會以你為豪。”

冉求麵上抽動了一下,被夫子說成是“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這是他心裏一處隱隱的傷,但對於公山不狃這位曾與孔門關係不錯的前輩,他還是給予了最基本的尊重,禮,深入骨髓地印刻在他的生命裏。

“君是吳將麼?”冉求掃了眼公山不狃和叔孫輒的甲胄,都是吳軍將領的製式。

叔孫輒連忙解釋道:“吾等身在吳國,心在魯邦,此次隨夫差北上實屬不得已而為之,我二人曾勸阻吳子伐魯,隨即又故意給吳軍指錯了方向,讓他們繞了遠路,如此一來,子有你才能有時間備戰,才能有此大勝啊!”

冉求以詢問的目光看向公山不狃:“這便是二子在此戰裏脫離了吳國主力,在外圍遊弋的緣故?”

公山不狃傲氣十足,偏過頭去也不解釋。

恰在此時,又有將吏押著一個渾身泥濘的人過來,卻是吳將王孫姑曹。

那王孫姑曹傷勢很重,遠遠看見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卻掙紮著想要過來殺他們,還嘰嘰咕咕地用吳語大罵,說了一通後又換成結結巴巴的雅言,大罵他們是背信小人,故意將吳軍領錯路。

見他這般模樣,冉求已是信了幾分,讓人給公山不狃鬆綁,至於對他的最終發落,還得趙無恤來決定。

在公山和叔孫二人確認王孫姑曹身份後,冉求便退後一步,拂了拂身上的灰塵,朝王孫姑曹拱手一禮:“小子冉求,奉魯國大將軍之命披甲持戈,迎戰貴軍,今日不幸,你我狹路相逢,請允我以此璞玉,問候於子。”

說完便拿下懷裏的玉,在王孫姑曹腰間係上。

王孫姑曹不通中原之禮,有些不知所措,倒是一旁的公山不狃諷刺道:“仲尼已經流亡十年,卻不想被他逐出孔門的冉子有依然這麼彬彬有禮。”

冉求早已習慣了這種冷嘲熱諷,他微微一笑:“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自在我心,亦是我做人的基準,豈能因夫子對我有所誤會而動搖?那我便自棄於士的行列,變成鄉願小人了。”

春秋時諸侯時有征戰,兩軍交戰便會有勝敗,敗方自然會成為俘虜。然則俘虜亦有貴賤之分,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便是刑刀不上貴族身,儀禮不對庶人行。若是遇到國君敗逃,君權神授,不是為臣下者可以執戈相向的,哪怕是敵國的追擊方也會讓開道路,讓國君逃走,否則即為失“禮”。若是遇上貴族被俘,則勝方會先送上一方玉佩,以示對下麵失禮的行動表示歉意,而被俘方也將自己身上最貴重的玉佩贈以還禮,暗示自己的身份會有足夠的贖金,請求得到有禮的善待。而若是普通兵卒,自然是沒有玉佩沒有禮節,粗繩一係脖子,不是給戰勝者為奴隸,便是拉到販奴市場上換錢。

從生到死,“禮”字滲透著貴族的方方麵麵,隻可惜隨著禮樂崩壞,貴族也把禮儀丟得一幹二淨,這世間最講究禮的,變成了孔門。孔子曾教導過冉求他們,就算不是奴仆成群華服錦衣,到淪落荒野時,仍然可以自舉手抬足中看出一個人的出身貴賤來。

這幾十年來,隨著戰爭規模加大,殘酷性增強,縱然是一國公子,也會被腰斬棄市,屠城,殘民,殺俘更是層出不窮,《司馬法》時代古樸的軍禮已經蕩然無存了。

但在魯國,冉求卻始終堅持如此。孫子說過,兵者詭道也,在冉求看來,作戰時使用陰謀詭計是一回事,戰後讓雙方保持體麵又是另一回事,並不相悖……

雖然虎會、盜蹠和趙國的虞、田等將曾嘲笑他迂闊,但冉求卻無動於衷,在遵守軍法的同時恪守禮節,這也是他身為孔門弟子的一種堅持罷。

王孫姑曹被押解下去後,公山不狃卻似乎有話要說。

他有些茫然地說道:“老夫離開魯國十多年,也不知此邦是不是真如趙無恤承諾的那般,變得更好了?”

離開時尚屬壯年,歸來時卻是兩鬢斑白,公山不狃的心裏隻怕是百感交集吧。

冉求一笑,指著麵前這水田道:“十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沼澤荒地,隻有一些盜寇和漁民在裏麵求食。趙氏執政之後,諸卿大夫的內鬥兼並停止,這才能組織曲阜的移民來此定居,近年來又開鑿運河,疏通溝壑,泗水一線頓時從邊鄙變成了膏腴。往常沒有戰事時,此處應該是一片稻花噴香,蛙聲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