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4章 “二百五”一詞的由來(1 / 1)

“二百五”是譏諷、責罵人的話,是指做事不講方法、稀裏糊塗之人。那麼,“二百五”一詞是怎麼出現的呢?

相傳在戰國時期,蘇秦奉燕昭王之命潛入齊國,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從事反間活動。齊湣王末年,蘇秦被齊湣王任命為齊國丞相。後來蘇秦被刺客謀殺。蘇秦臨死前告訴齊王,如果想捉到凶手,可以將他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上,並昭告天下,說他是個奸細,殺他的人可得賞金千兩,凶手自然就會自投羅網。蘇秦死後,齊王按照蘇秦的計策去做,果然有四個人前來領賞,承認是他們刺殺了蘇秦。齊王強忍怒火說:“真的是你們嗎?可不能冒充啊!”四名刺客信誓旦旦地承認確實是他們幹的。齊王說:“你們真是勇士啊!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人齊聲回答:“每個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聲喝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首!”

後來,人們就把做事欠考慮的人稱為“二百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