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社會分析理論享尼西不讚同後現代主義拒絕對社會進行總體的、係統分析的觀點,主張唯物主義女性主義必須既對父權製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總體進行批判,又強調考察婦女之間的差異。她批判地繼承了福柯、拉康和墨菲等後現代理論家的思想,認為他們關於社會批判邏輯的論述為唯物主義女性主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概念,每個概念框架都構成了女性主義批判父權製的基礎。唯物主義女性主義就是在對後現代思想的批判考察中形成的,唯物主義女性主義要維持其激進的力量,需要一種分析,能夠詳細說明如社會(the social)、物質、話語、婦女與曆史等關鍵概念RosemaryHennessy: Materialist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Hennessy Routledge, New York 1993,14.。(一)把社會範疇理解為意識形態作為理解世界的一種建構方式,社會範疇是通過文化文本生產與再生產的,可被理解為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與經濟、政治安排的關係中,前者幫助後者產生,也是由後者產生的;在意識形態與社會的關係中,社會作為意識形態實踐,並通過這些實踐進行意義建構;在文化敘述中,“什麼才算是社會”和資源與權力的分配、價值範疇、包含的術語、排除的術語相互影響,作為文化敘述中的社會邏輯具有強大的政治力量,因為社會邏輯構成了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主觀性,使得流行的生產關係永久化。在享尼西看來,這種社會範疇理論不同於後馬克思主義者和新實用主義者認為社會隻是一種廣為傳播的多元實踐、隻能根據特定的技術和政策來理解的主張,也不是把任何社會理論作為元話語,而是指社會作為一種知識範疇曆史地成為物質生活產生的原因。
享尼西提出閱讀是一種閱讀實踐,是理解文本的意識形態實踐。話語文本並不是已經寫好的文件,而是在建構意義的實踐過程中,發生於文化話語與閱讀方式中,為了資源與權力的鬥爭。在社會的話語建構中存在著不同的利益,意識形態批判作為一種閱讀方式,不以科學真理為基礎,而以解釋的權力和解放的社會變革為基礎。享尼西之所以主張這樣的閱讀方式與閱讀實踐,是因為她認為兼收並蓄的主流閱讀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把它的解釋框架與它建立的前提相聯係;主張多元邏輯,以新的、後現代的敘述為基礎,使用諸如話語、主體、位置性(positionality)等術語,卻沒有理解這些概念建立的前提;把知識看作是不證自明的,而不是把它置於一係列曆史坐標中;沒有處理話語的物質性;對於文化差異持多元論的觀點。(二)全球社會分析理論享尼西把全球化區分為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與係統閱讀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伴隨著意識形態的滲透過程。由經濟安排、政治安排與意識形態過程構成的社會總體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此必須對這種社會總體進行解釋與分析。全球社會分析理論不把社會看作某個固定的結構,而是把文化、經濟與政治實踐當作係統,對係統中各種結構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全球化是一種關係思考RosemaryHennessy: Materialist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Hennessy Routledge, New York 1993,16.。第一,全球社會分析理論包括生產方式(mode of production)、社會構造(social formation)、連接分析(conjuncture analysis)等方麵的分析。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包括事物的生產與生活的生產;社會構造用於處理與生產關係或生產方式的特殊聯係,如在從帝國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中持續利用父權製的家庭/戶的問題;連接分析涉及對於特殊曆史時刻下的特定社會構造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具體的製度機製產生的影響RosemaryHennessy: Materialist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Hennessy Routledge, New York 1993,30-31.。在構成社會總體的所有方麵中,社會生產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勞動分工、剩餘分配與生產、消費模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些方麵與政治、意識形態結構的關係中前者決定後者,後者受前者的影響。第二,全球社會分析理論把權力理解為剝削。這種對權力與剝削關係的說明為揭示婦女受剝削的實質提供了理論基礎。擁有社會資源的階級依賴於另一個階級並占有其剩餘價值,這一剝削的過程就是占統治地位的群體依賴於對其他群體的剝奪、擁有控製社會資源的權力,這種權力不僅體現在經濟過程中,還延伸到政治、意識形態的關係中。這種關於權力等級特性與係統性的概念框架,有助於我們理解父權製和種族歧視的壓迫是如何深深地參與到社會財富的不平等的控製與分配中的RosemaryHennessy: Materialist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Hennessy Routledge, New York 19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