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章(1 / 2)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像它的以前所有生產過程一樣,也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進行的,但是,這些物質條件同時也是個人在他們的生命的再生產過程中所處的一定的社會關係的承擔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8-179頁。“這些產品的消費再生產出一定存在方式的個人自身,再生產出不僅具有直接生命力的個人,而且是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個人。可見,在消費過程中發生的個人的最終占有,再生產出處於原有關係的個人,即處在對於生產過程的原有關係和他們彼此之間的原有關係中的個人;再生產出處在他們的社會存在中的個人,因而再生產出他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0頁。人的自身再生產不僅生產出有生命力的個人,而且生產出個人的社會關係。這裏馬克思提出了兩種生產是在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中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是在生產關係即所有製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分配、交換、消費等關係中進行的,人類自身生產是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夫妻關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等社會關係中進行的。這兩種生產又都包含著“雙重關係,一方麵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麵是社會關係”。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社會生產過程,都是兩種生產的統一,而且兩種生產都包含著自然關係和社會關係的雙重關係。在1884年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序言中,恩格斯明確提出了兩種生產理論,“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曆史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

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曆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製度,受著兩種生產的製約:一方麵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製約,另一方麵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製約。勞動愈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製,社會製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的支配。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由於新形成的社會各階級的衝突而被炸毀;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取而代之,而國家的基層單位已經不是血族團體,而是地區團體了,在這種社會中,家庭製度完全受所有製的支配,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從此自由開展起來,這種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構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曆史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頁。恩格斯的這段話包含了以下內容:(1)曆史中的決定因素是直接的生產,它本身又有兩種,即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2)一定的社會製度受兩種生產即勞動和家庭的發展程度的製約;(3)兩種生產對社會曆史發展的作用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是有區別的。生產愈不發展,社會製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的支配;(4)強調了私有製和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與家庭婚姻關係的密切聯係,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取代以血族為基礎的舊社會。 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角度進行,既不能偏於物質資料生產,隻描述勞動的發展史;也不能偏於人類自身生產,隻揭示家庭的發展和演變。而是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同時必須把兩種生產的考察置放於具體的曆史發展過程與具體的曆史條件以及具體的社會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