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岩石與山脈的關係(1 / 3)

第一節五嶽的形成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五嶽”各具特色:泰山雄偉,華山險峻,恒山奇特,嵩山深奧,衡山秀麗。

1.東嶽泰山

泰山巍然屹立於我國東部,被譽為“五嶽之首”。

它橫亙於山東省濟南、長清、曆城和泰安市之間,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由於泰山居於遼闊坦蕩的華東平原上,因而相對高度特別大,具有高山平野、氣勢磅礴的特點。

加之它東攝滄海,西鎮長河,更有主宰天地的氣概。漢武帝登封泰山之後評價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孩矣,惑矢……”

泰山生成於地質史上古老、漫長的太古代。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岩石的年齡大約為25億年。早在太古代初期,堆積了厚厚的碎屑物質和火山噴發物質,接著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的擠壓力,使這一地層發生強烈的褶皺隆起和變質,同時在地表出現了高大的褶皺山脈。這次褶皺造山運動被稱為“泰山運動”。到距今1億多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泰山快速隆起。又經過大規模複雜的地殼運動,大約至距今3000萬年的新生代,泰山才形成基本的輪廓。

泰山之所以被稱為五嶽之首,除了它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偉的山勢外,更重要的是,泰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曆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是東方文物的寶庫和曆史博物館。泰山的文化蘊藏之深之富,不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找不出第二座名山能與之相比。因此,泰山與黃河、長江一樣,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象征。

2.西嶽華山

我國著名的山峰之一——西嶽華山,位於陝西關中平原東部華陰縣南,東臨潼關,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洛三河。華山主峰海拔1997米,在五嶽中高度僅次於北嶽恒山,而其山勢險峻峭拔,素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這一說法。

華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華山是秦嶺支脈中華山山脈的一部分,它的四周是由堅硬的花崗岩組成的山嶺,海拔高達2500米,華山南麵的南北分水嶺海拔也在2300米。

大約距今6億~10億年,或者還要早的時候,這裏的地殼發生了隆起,形成東西狹長的陸地。大約在13700萬年前,這一塊狹長帶發生強烈隆起,岩石層發生了擠壓、褶皺。約8000萬年前,秦嶺和渭河平原交界地帶斷裂,秦嶺斷塊山地幾經“長”高,渭河地塹不斷陷落降低。位於秦嶺北坡的華山,由於內部岩層受到特大的橫壓力,從而形成了陡峭如削的山勢。唐代詩人張喬在《華山》詩中有“誰將揮天劍,朗出依天峻”之句,就是對華山險峻形象的描寫。

3.中嶽嵩山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北有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箕山,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嵩山東西綿亙,麵積達3000平方千米。由於地處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中遊,是我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發達的中心區域。

嵩山的曆史由來已久。據估計大約距今23億年的時候,發生了地質學家稱為“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嵩陽運動後,逐漸形成巨厚的嵩山群地層的海下沉積。經曆了十幾億年的歲月,該地層厚度達2100多米。到距今8億年前,地殼又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緩慢升起形成褶皺逐漸成山。這次地殼運動被稱為“中嶽運動”。

後來在影響涉及我國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嵩山地區由於受到南北方向的擠壓力,山體以東西方向為主軸拱了起來。同時因為受力部位不均勻而發生斷折,使嵩山山勢形成懸崖陡壁。但總體而言,磅礴的山體猶如橫臥中原的巨龍,而有“眠龍”之稱。古人說,“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既形象又恰當。華山高峰突起,直入雲表;嵩山綿亙盤屈、蜿蜒天際。

4.南嶽衡山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兀立於湘江之濱。南嶽衡山的山勢,在五嶽中有它獨特的地方。清代學者魏源在其《衡嶽吟》中說得好:“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朱鳥展翅垂雲大。四旁各展百十裏,環侍主峰如輔佐。”南嶽衡山,雄踞南天,巍峨壯麗,風光獨秀。衡山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以長沙嶽麓山為足,橫亙湖南中部地區,群峰磋峨,層巒疊嶂,有72主峰。登峰眺望,東有湘江九曲如練,南有天嶺逶迤似塔,西有雪峰矗立如屏、北有洞庭浩瀚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