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各國為疆土和人口在不斷的征戰,戰爭勝負不定,往往是謀略強者勝,謀略弱者敗。南朝劉宋文帝時,曾派大將檀道濟率軍征討魏國。檀道濟是當時著名的將領,多謀善斷,能征善戰。公元413年,檀道濟率宋軍在濟河一帶與魏軍交鋒,先後打了30多仗,勝多敗少。後來,檀道濟乘勝率軍直逼魏國重鎮曆城(今山東濟南市郊),宋軍士氣高漲,作戰勇敢,眼看曆城指日可破。不料,魏國的大將叔孫建也是一位足智多謀之士,他乘宋軍打勝仗心高氣傲之際,派一隊輕騎兵悄悄地跟蹤在宋軍的身後,瞅準時機,焚燒了檀道濟軍隊駐地周圍村鎮的糧草,使得宋軍的糧草一時難以供應。宋軍因缺乏糧食及草料,軍心動搖,士氣大衰,既不能繼續前進,也不能繼續攻城。檀道濟被迫決定退兵。這時宋軍中有一士兵因擔心糧草無繼,不是戰死就是餓死,偷偷地逃離宋營投降了魏軍,而且還把宋軍缺糧乏草的情況報告了魏國大將叔孫建,叔孫建得知這一消息,命魏軍緊緊咬住宋軍,窮追猛打,趁機反攻。宋軍得知這一消息後,將士們人心惶惶,眼看就可能潰敗。
檀道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內部軍心不穩,外部有強敵窺視,但最關鍵的還是魏軍知道了宋軍缺糧,緊盯不放,伺機進攻。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全軍覆沒。檀道濟眉頭一皺,心生一計。當夜幕降臨時,他先命令士兵們悄悄挖來許多黃沙,然後點燃軍營內的燈火,使軍營內燈火通明。士兵們在燈光的暗影下用鬥反複地量沙,並且一邊量一邊“一鬥”、“兩鬥”
地高聲報數,故意弄得軍營遠近都能聽見。爾後,檀道濟又讓人把軍中所剩的一點米拿出來,撒在剩下的空袋上,放在路邊。然後,率軍悄悄地撤離了營區。
天亮以後,魏軍發現宋軍已經撤退,便立即派兵追擊。當魏軍追到宋軍原來駐紮過的營區時,發現路邊地上和布袋上有拋撒的糧食,聯想到昨夜宋軍營中的呼喊聲,認為宋軍並不缺糧,昨夜量鬥呼喊是分糧給士兵帶到路上吃的。叔孫建覺得檀道濟一向詭計多端,說不定投降的宋軍士兵是檀道濟有意派來的間諜。於是,他把投降的宋軍士兵找來審問:“你說宋軍沒有糧食了,這地上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投降的士兵一時張口結舌答不上來。魏軍更加懷疑此人是宋軍派出的間諜。於是,一麵把他斬首示眾,一麵讓部隊放慢追擊速度,遠遠地觀察宋軍的動靜。此時,盡管宋軍籠罩在一片饑餓和恐懼的氣氛之中,將士們都十分疲憊,可檀道濟卻異常鎮定和從容。他命令將士們披甲執銳,準備作戰,而自己卻像不知道後麵有魏軍追擊一樣,身穿潔白戰袍,樂悠悠地坐在車子上,舉止坦然地與身邊的將士們談笑風生,不緊不慢地帶領隊伍緩緩前進。遠處觀察的魏軍見到這種情況,一時間摸不清檀道濟的底細,又懷疑宋軍預有埋伏,便停止追擊。就這樣,宋軍安全地撤離了魏國。
古代政治家王敬則說,“檀公三十六計,走是上計”,但是,在軍糧將盡,叛徒告密,敵人追擊的危急關頭,檀道濟要想安全脫身是十分困難的。最令人擔心的是真情泄露,底細攥在對方手裏。可貴的是檀道濟處變不驚,臨險不亂,利用敵將和降卒之間缺乏相互信任,而以沙充糧,兵饑反裝飽,來了個唱籌量沙。結果,敵人信以為真,認為那來降者是檀公派來的間諜,怒而斬之。於是檀公又以鎮靜穩軍心,在敵人迷惑不解,誤認為有伏兵,縮手縮腳,不敢進攻之時,趁機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