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呼喚生態道德

———我想將大自然贈給每個人作為故鄉

大自然在呼喚,

呼喚生態道德,

呼喚我們回歸。

生態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們生存環境的危機。

感謝大自然的召喚!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給予了我最生動、最深刻的生態道德教育,因而無論是我在撰寫大熊貓、相思鳥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時,還是在描寫野生動植物世界探險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揚生態道德的偉大,呼喚著生態道德在人們心間生根、發芽。

環境危機重壓著世界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都在紛紛追究其原因,並尋找拯救的辦法。環境危機實際上是生態危機,是我們生存的危機。

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為世界樹立了榜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生態文明的建設,必然呼喚生態道德的樹立、生態法律的完善,從根本上消解環境危機,保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劉先平

大自然養育了人類,但人們似乎愈來愈忘記了這一事實。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幾千年來,我們已有了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法律、道德,卻沒有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行為規範。按《辭海》中“道德”的釋文:“道德是一定社會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足以證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根本未納入“道德”的範疇,生態道德缺失;或者說生態道德在這之前,根本沒有進入我們的觀念。忽視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這一事實,給人類造成了重大的失誤。

“生態”一詞的出現,至今不過200多年的曆史,而生態與人、與生存環境的緊密關聯,在時間上則是更近的事情。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人與自然、認識人與環境方麵的重大失誤,更加說明了樹立生態道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生態道德的觀念,就無法建設生態文明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

長期以來,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方麵,根本沒有建立係統的行為規範,沒有樹立道德規範,法律也嚴重滯後,因而對大自然進行了無情的掠奪;人類無視其他生命的權利,任意傾瀉垃圾,濫用沒有預後評估和監測的新科技,造成了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後果,從而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時,人類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規範人與自然關係的法律和生態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顯。強調生態道德,在於強調、突出它比之於其他道德的鮮明特點。我們急需建立對於自然、環境應有的行為規範,以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消解環境危機,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重大課題。

比較而言,樹立生態道德比製定、完善生態法律,有其更為艱巨的一麵。法律是“由國家強製執行的行為規則”,而道德是公民應具有的修養、品質,帶有自覺或自我約束的性質。當然,對法律的遵守,也是修養和道德的表現。法律可以明令從哪一天開始執行或終止,但同樣的方法卻並不適用於道德。比如某一行為並不違背法律,但卻違背了道德。生態道德在全社會的樹立,是一項艱難而長期的任務,需要一個啟蒙和培養的過程,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和努力。對一個人來說,甚至是終生的。

30多年來對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經曆,使我逐漸深刻地認識到樹立生態道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寫的青山綠水,現在已有不少麵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幹涸。

記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雲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爾蓋濕地……美麗而壯闊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現在,滇池已被汙染,水變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經岷江、大渡河流域,到處在建水電站,層層攔江壘壩。在一個山村水電站工地,村民憂心忡忡地訴說:“大壩建成後,村前的小河將幹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這種隻顧眼前利益,無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對整個生態係統的破壞性已有顯示。我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我國最美的濕地之一),泥炭層最深處曾達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幹泥炭可吸蓄8 ̄12千克的水。它是黃河上遊的蓄水庫,蓄水量相當於3個葛洲壩。枯水季節,黃河水的30%(另說40%)是由這裏補給的。但從上個世紀開始挖溝瀝水采掘泥炭,現在濕地已大麵積退化為草原,沙化、鼠害嚴重。最發人深省的是,在這裏拍攝紅軍戰士過草地的電影時,竟然無法找到深陷的沼澤,隻好人工製造。黃河屢屢斷流,當然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