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妙趣對聯(6)(2 / 3)

獨 吞

明朝時,蘇州有個人稱“不是正經人”的讀書人叫張敉。其人博學多才,卻油腔滑調。一天,張敉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並在門外貼上了這副對聯:

老不老,小不小;

羞不羞,好不好。

張敉言明,能由此引出其他對聯者方能入席。張敉以為無人能對,誰知來人中有個叫王百穀的,略加思索便寫下了: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

甘羅十二為丞相,小,不小。

王百穀還當眾解說:“薑太公80歲遇文王,老矣,但他力保周朝八百年,卻又不算老。甘羅12歲做了丞相,年紀雖小,官卻不小。”

說完再續道:

閉了門兒獨自吞,羞不羞;

開了門兒大家吃,好不好。

王百穀話音剛落,張敉慌忙順口道:“好,好,各位請入席。”

師徒對父子

紀昀字曉嵐,才華出眾,博學多才,擔任過清朝四庫全書館總纂官。一天,他的老師請他去喝酒,席上有父子兩人,都是在戊子年(1768年)科舉考試時同榜舉人。

酒過數巡,喝得興高采烈的老師忽然對紀昀說:“曉嵐,你很會對對子,現在我出上聯,如果你能即席對出下聯,我將以一方百金古硯相贈,要是對不上來,就罰酒三大杯!”紀昀微笑點頭答應。

於是,老師指著那兩個同榜的父子說: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上聯剛出口,在座的其他客人都覺得要對出下聯很是不易。因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為“父”一為“戊”,雖非同字,卻是諧音(“父”音fu,“戊”讀wu音)。全句兩“父”三“戊”五個“子”字,要對得字字工整,實在比登天還難哪!

才思敏捷的紀昀,看了老師一眼,立即想到師徒兩人的官職:老師現任戶部尚書,自己現任戶部侍郎,是一正一副的戶部長官,而古代管領全國戶口簿籍的長官叫司徒。

因此,後世也將戶部尚書和侍郎俗稱為司徒。於是一句妙不可言的下聯頓時脫口而出:

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

眾人無不拍案叫絕,滿麵春風的老師親自把價值百金的古硯送到了紀昀的手上。

東西當鋪當東西

相傳,乾隆南巡時,一行人馬來到順天通州,乾隆來了雅興,隨即出了一句上聯:

東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讓隨行人員對出下聯,眾人想了半天,麵麵相覷,誰也對不出來。乾隆以目示紀曉嵐,紀曉嵐本無心應對,但到這了這份上,隻好對道: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乾隆讚歎不已。

漁璜聯語妙趣

清代著名詩人周漁璜年輕時,在一座廟裏讀書,常挑燈苦讀,甚至徹夜不眠。廟內長老很喜愛他,二人相處十分融洽。

一天,長老想試試他的才學,便以“蠟梅含苞待放”為題,出了上聯:

梅蕊未開,光棍先生白嘴;

漁璜會心而笑,立即對道:

椒實既熟,夾殼長老黑心。

長老聽了,哈哈大笑,從此更加重視漁璜。

周漁璜有一次奉旨閱兵江淮,來到了江蘇鎮江。一日閑暇,便到古刹金山寺遊覽。金山寺長老聽說他生於“蠻荒之邦”的貴州,就有點鄙夷他。

這時,正巧暴雨驟至,長老靈機一動,就故作謙遜地說:“貧僧偶爾想到一副對子的上聯,苦於不知如何對下聯,懇請大人賜教。”接著,道出了上聯:

雨打沙灘,沉一渚,陳一渚;

周漁璜洞察其意,指著祭壇上搖曳的燭光,回答:

風吹蠟燭,流半邊,留半邊。

長老十分驚異,連聲稱讚。

恩愛夫妻

相傳,清朝末年有個姓劉的秀才,不管走到哪裏,都喜歡找人對對聯,他總喜歡出上聯,如對方對不上,他就樂不可支。

有一天,劉秀才到同窗好友李秀才家拜訪,少不了要喝上幾杯。酒過三巡之後,劉秀才又來了對對聯的興致,於是說:“咱倆隻喝悶酒沒啥意思,對上幾句如何?”

李秀才也不示弱,說:“請出上聯。”

劉秀才出口說道:

此世界,彼世界,大千諸世界,並作新世界,大世界,可謂遊戲世界,歡樂世界;

李秀才聽了上聯,半天沒有對上下聯。這劉秀才緊催,又說,對不上罰酒三杯。李秀才苦思冥想,還是找不出恰當的對句。

這時,劉秀才說:“這樣吧,我到外麵去一趟,回來你再對不上,不僅要罰三杯,還要罰你去酒店給我打一壺酒來。”

說完,劉秀才下桌上茅房去了。這工夫,李秀才夫人走上前來,丟給李秀才一張紙條,李秀才看了,隻覺豁然開朗。

劉秀才回來,馬上催李秀才說出下聯,李秀才不慌不忙說道:

似夫妻,非夫妻,算什麼夫妻?勿論長夫妻,短夫妻,不如患難夫妻,恩愛夫妻。

劉秀才聽了,立刻麵紅耳赤,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原來,劉秀才向來夫妻不和,想不到家醜讓李秀才知道了,自覺臉上無光,並深感內疚。

此後,劉秀才對妻子逐漸好了起來。

孫行者與祖衝之

陳寅恪先生是我國的國學大師,現代著名的史學家,他在1932年主持的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卷上,加了一道對聯題,出聯是:

孫行者。

許多考生的應對讓人啼笑皆非,有對“豬八戒”的,有對“唐三藏”的,甚至有人一氣之下對了個“王八蛋”。

一位名叫劉子欽的考生對的“胡適之”,得了滿分。胡適之即胡適,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對中,“胡”對“孫”為諧音借對,暗指猢猻。

還有一個對“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著名學者,高郵人,與其父王念孫世稱“高郵王氏父子”。

但陳寅恪的標準答案據說是“祖衝之”。這副對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