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2 / 3)

人的心靈力量來自於心態平衡,來自於心靈的自我解剖。一次心靈自診,決定一種生活品質。魯迅先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

魯迅先生在《寫在〈墳〉後麵》中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解剖我自己”,“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的惡思想,我的思想也常有…。。”更加使人感動的,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在談及寫作的社會責任時候,他說: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裏掏出錢來放在我手裏,那錢上還帶著體溫。這體溫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

同樣,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也具有深刻的自我修煉和解剖理念,她的《熬至滴水成珠》,我感到這是一篇自我內心剖示、內涵豐富、新穎獨特、振聾發聵、發人深思的散文隨筆。人生理想,就是作者啟示的在磨難中煎熬中實現;人生仿佛行駛在盤山公路上的車,風險而驚喜,顛簸而神奇,變幻而莫測。隻有勇往直前,永不回頭,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段;人生的信念,就是作者指出的那樣,要像藥劑師,終生煎熬,矢誌不移,不達目的,永不言休,一直“熬至滴水成珠”,才算醒悟,才算知道人生的春天,才算“懂事”。年輕的池莉,到農村要“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接受的是要“解放全人類”的傳統思想,後來經過磨難,她自己認為過去幼稚,現在的我“懂事”了,“知春”了,可是多事之秋教育了她,她充其量是半個“知春”,一個善男子善女子罷了。她在修訂自己文章中,發現那麼多的錯誤,她感到這樣的錯誤百出的《池莉文集》,“起碼要誤讀60萬讀者”。多麼有社會責任感的女作家,她的強烈社會責任感與魯迅先生在《寫在〈墳〉後麵》的那青年買書錢體溫烙印自己的心的一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她的那自我解剖的透明和大度,超過我們男作家。為孩子的成長操勞和寫作的辛苦,人到中年,她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不懂得如何珍愛自己生命。終於在在深長的總結思索中,她徹悟了人生的真諦要“熬至滴水成珠”。人生的磨礪是無止境的,人要健康,首先克服不健康心理和不健康生活方式。

我把我的人生看作盤山的人生,是有雙重意義的。牢記盤山人生,督促自己不斷在思想上永不停歇改造自己;盤山人生的內涵另外一層的含義,記憶是人的本能。我在黨的90周年誕辰紀念歲月裏,我往事如雲,晚上經常回憶我坎坷人生:有新疆頭屯河畔八一鋼廠鋼軍鐵馬戰正歡的情景,有塔裏木河畔扛著坎土曼,吃著包穀鏌,繼承革命傳統的情結。而最讓我難忘的是我們原兵團修建南疆鐵路的上海知青,有著一段與鐵道兵並肩經受血與火洗禮共同經曆!我不怕重複,經常回憶,經常談起我在1975年,我因為得罪了團領導而從團部被下放三連勞動。我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變化,經受了人類修建鐵路史上最艱難險阻的刻骨銘心的磨礪。76年初夏,我和三連上海知青乘汽車駛向天山深處的奎先達阪,參加修建我團3公裏多長的烏斯托隧道。隻覺得盤山公路像通往天邊的飄帶,蜿蜒曲折,車在這群山峻嶺之際盤旋,突然在天山阿拉溝的100公裏處的山脈中停下來,那是海拔3700米的的高寒缺氧區域,我們一個個覺得頭暈,嘔吐,頭重腳輕。但是我們多年來已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櫛風沐雨,我們麵前無險阻。在這裏我們安營紮寨,打風槍放炮炸山岩,攪拌混凝土襯砌洞壁拱頂,日夜操作,我日記寫道:“天山深處夜不眠,火光煙雲衝宵漢,機鳴人語百裏傳,上海知青戰正歡喜!”駐地旁邊就是英雄的鐵道兵五師23團正在修建的6115米的奎先隧道,這條隧道南疆鐵路最長,全國居四,但高寒缺氧,這裏零下30度,全年平均零下4度。冬天洞口襯砌困難,凍成冰堆。由於23團在陝西打完隧道沒有休整就於1975年直接來到奎先達阪(又稱冰達阪),戰士高山缺氧反映嚴重,因此鐵道兵認定這是我國最艱難的隧道施工。23團團長在北京兵部大會上,大哭,要求首長提高戰士待遇,首長同意了。可是由於隧道長,地理氣候惡劣,一次塌方,一個排戰士全部犧牲,23團總共在這條隧道施工犧牲45名官兵。我們團與23團親如兄弟,消息傳來,我與同誌們都流下悲痛眼淚!此後我們團在烏斯托隧道施工中,三連李指導員的愛人小蔡、二連的唐副指導員等10多名同誌同樣因工犧牲了。鐵兵23團和我們團終於按期完成了我國最艱難的兩條隧道的修建任務!1982年鐵道兵集體轉業鐵道部,1984年8月南疆鐵路全線通車,而當年在天山深處,我們與鐵道兵戰士無私奉獻並肩戰鬥的血與火洗禮刻骨銘心,永遠雕刻在我的心中,永遠讓我記住無私奉獻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