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禍不單行(1 / 2)

千畝,原為韓國領地,隸屬黨郡,如今已經成為趙嘉封地。

這裏依山傍水,乃黨產量大縣,號稱擁有千畝膏腴良田,故此才會被賜名千畝。

趙嘉得到黨北部以後,對於產量大縣千畝自然非常重視。

可是經曆過大旱以後,千畝縣城內的良田卻開始出現蝗災,讓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莊稼,再次遭遇了嚴重的危機。

趙嘉得知這個消息,不敢有絲毫怠慢,快馬加鞭趕往千畝。

之所以如此勞師動眾,也並非沒有原因。

趙嘉剛剛得到黨不久,這裏就出現嚴重的幹旱以及蝗災,讓本來就不穩定的民間情緒,變得越發躁動起來。

自古以來,蝗災都代表天譴,許多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天災,乃是因為統治者不修德行,這才引起天震怒,降下責罰。

黨出現嚴重的幹旱與蝗災,這就使得民怨沸騰,坊間謠言四起,認為是趙嘉強占了韓國的土地,才會引起天震怒。

對於蝗災,人們恐懼戰兢,古代的人們甚至不敢捕殺蝗蟲。

莫說如今正值戰國末期,就算是到了盛唐時期,官員以及百姓之中,仍舊有不少人抱著這種想法。

開元年間,唐朝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蝗災,李隆基下詔捕捉蝗蟲。

這個詔令本來乃是好意,卻遭到了不少人的抵製,黃門監盧懷慎就勸說李隆基:“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

就連封疆大吏汴州刺史倪若水,亦是向李隆基進言:“隻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危害。”

倪若水甚至直接拒絕禦史的指揮,隻是派人設祭膜拜,卻不敢滅蝗。

由此可見,古人對蝗災的敬畏。

蝗災的出現,讓趙嘉在黨的統治岌岌可危,若不找出應對之策,後果將不堪設想。

事實,不僅僅是黨,申歧之地乃至整個趙國,在經曆過大旱以後,也都爆發了洶湧的蝗災。

幹旱之後遭遇蝗災,若不能有效進行遏製,趙國今歲可能就會顆粒無收,彼時必然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君請看,田間蝗蟲四處可見,將莊稼葉子啃食的七零八落,好在如今蝗災剛剛出現,這才沒有連糧食都啃食殆盡。”

“若讓蝗災持續下去,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將莊稼、青草、樹葉啃食一空。”

“百姓們麵對幹旱兼蝗災,幾乎每日都焚香祭祀,祈求天不要降下如此懲罰,可惜天不遂人願,蝗災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變得越來越嚴重。”

千畝縣令指著田間正在啃食莊稼葉子的蝗蟲,臉滿是無奈之『色』。

趙嘉亦是心中沉重。

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幹旱與蝗災幾乎是將百姓往死裏『逼』,這件事情關乎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他不得不慎重。

事實,早在幹旱初期,趙嘉就想方設法從其餘各國購買糧食。

然而今歲大旱不僅僅出現在趙國,就連靠近大海的齊國幹旱也比往年嚴重,甚至處於南方多河流雨水的楚國,大部分地區也都遭逢大旱。

這場席卷九州諸侯國的大旱,讓絕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各國已經下達禁令,決不允許將糧食賣給其餘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