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任由蝗蟲屍體腐爛,倒也未免太過浪費。”
“傳我詔令,征召大廚烹飪蝗蟲,將其下發給軍中士卒以及各級縣吏,對於那些滅蝗成果斐然之百姓,亦可酌情發放。”
“若仍有盈餘,可以小米摻蝗蟲熬粥,分發給縣城附近的各家各戶,如此也能讓他們節省些許糧食。”
千畝縣令領命而去,趙嘉這才長長舒了口氣,不過很快又皺起了眉頭。
“如今滅蝗行動,已經從千畝擴散到整個上黨占領區,百姓雖逐漸熱情高漲,奈何蝗蟲滅之不盡,為之奈何?”
趙嘉有些苦惱。
百姓在捕捉蝗蟲的時候,蝗蟲也同時在繁衍生息,而且蝗蟲繁衍的速度非常之快。
再加上百姓們捕捉蝗蟲的效率較低,故雖然緩解了蝗災,卻並未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現在不僅僅是上黨,蝗災還有向全國蔓延的趨勢,甚至就連西邊的秦國都遭受牽連。
趙嘉所不知道的是,這場規模浩大的蝗災曆史上確有其事,根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蝗災遮天蔽日,可見其究竟有麼多嚴重。
再加上後麵記載的瘟疫,也可以推算出幹旱、蝗災、饑荒讓秦國餓死了多少百姓。
麵對如此天災,哪怕強大如秦國也沒有應對之策,以致屍骨遍地。
秦始皇為了緩解饑荒,甚至開啟了華夏曆史上的賣官之先河,可見蝗災之可怕。
“君上,門外有兩人求見,說能助趙國消除蝗災。”
正發愁如何根除蝗災的趙嘉,聞言不由雙目圓瞪,急忙喝道:“速速將人請進來!”
此時的趙嘉,麵對令人頭疼的蝗災,甚至不詢問來者何人,就急匆匆召見。
沒過多久,兩位衣裝樸素之人,就被邊城帶了進來。
“鄭國(許仲),拜見平岐君!”
這兩位前來拜訪趙嘉之人,正是辭官而來的鄭國與許仲。
“鄭國?”
趙嘉驟然聽到這個名字,當即感覺很熟悉,隻是略微思量,當即猛然驚醒,曆史上就有一位叫做鄭國的牛人,幫助秦國修建了鄭國渠,把關中經營為天下糧倉,這才為秦國東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敢問先生從何而來?”
不過按照趙嘉模糊的記憶,鄭國應該早就被韓王獻給秦國才對。
他有些懷疑,眼前這位衣著樸素之人,究竟是不是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鄭國。
“回平岐君,在下自韓國新政而來,聽聞君上欲治理蝗災,這才辭官前來。”
趙嘉聞言大喜,已經肯定眼前這人就是那位鄭國。
不過他仍舊疑『惑』道:“據我所知,韓國也爆發了幹旱以及蝗災,先生既有滅蝗之策,為何不獻與韓王,反而辭官獻給本君?”
鄭國苦笑不語,許仲卻是不忿道:“韓國上至大王,下至鄉紳百姓,認為蝗災乃是天怒,蝗蟲乃是神蟲,對於蝗蟲皆是既祭且拜,坐視蝗蟲食苗不敢捕,簡直愚昧之際。”
“老師所獻滅蝗之策,韓王非但沒有采納,反而嚴厲斥責老師!”
趙嘉這才恍然大悟。
他上前緊緊握住鄭國雙手,道:“先生若有滅蝗之策,嘉必然傾力相助,且代表趙國百姓,謝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