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爭相獻策(1 / 2)

麵對李斯以霸道治國、治軍、治民的理論,範增卻是不敢苟同。

他搖頭道:“秦起於西部邊陲、蠻荒之地,百姓好勇鬥狠而國家窮困,更兼四麵環敵,商君才以霸道猛藥治之。”

“商君變法距今已有百餘年,秦固然變得無比強盛,亦有極大隱患。”

趙嘉問道:“有何隱患?”

範增曰:“秦以軍功授爵,分田地於有功將士,固然能夠激勵秦卒奮死作戰。”

“然百餘年來,秦國立功將士不計其數,以致關中之地皆賞賜出去,若不能繼續擴張版圖,秦卒將無地可封。”

“秦卒無地可封,秦國官府必然失信於百姓,秦卒又豈會效死力?”

“今下群雄並立,秦縱強亦不能獨抗六國合縱,若秦屢戰屢勝開疆拓土,尚有廣袤土地賞賜給有功將士。”

“一旦遭遇連續兵敗,甚至丟城失地,秦國官府必然威信大減,且無新占領田地封於百姓,又當如何?”

趙嘉聽到這裏,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秦國的國策,與二戰時期某島國頗為相似,隻有不斷發動戰爭擴張版圖,通過不斷占領土地與掠奪資源,才能保證龐大帝國的正常運轉。

曆史上秦國的確強大,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橫掃六國,統一下。

可惜的是,趙嘉橫空出世以來,秦國屢戰屢敗,雖然底蘊仍舊豐厚,卻已經開始動搖其根本。

這種以軍功授爵,瘋狂擴張的國策,非常忌諱連續失敗。

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秦國總是報喜不報憂,時常隱瞞戰爭失利的事實了。

範增繼續侃侃而談:“秦之國策,能逞強一時,而非長治久安之策也。”

“縱秦以此國策橫掃六國,若不能轉變國策,必然會使整個國家陷入窮兵黷武之中,百姓早晚不堪重負,以致內亂四起,國運不久矣。”

趙嘉聽到這裏,眼神微凝,心中的驚訝可想而知。

秦始皇統一下以後,的確繼續南征北戰,以致民不聊生,導致秦國二世而亡。

秦始皇南征北戰,固然有好大喜功的緣故,卻也未嚐不是為了擴張版圖,將土地封給有功之將士。

正如範增所那般,這種以擴張、侵略為主的霸道之策,勢必不能長久。

“那麼先生以為,趙國當如何?”

範增反問道:“君上能夠走到今日,所依仗為何?”

趙嘉沉吟半晌,對曰:“吾與有今日,多賴士族相助、商賈信賴、百姓支持、將士效命,以及諸侯不吝支援也。”

範增再問:“君上不似秦國那般,隨意將爵位賞賜給有功之人,士族、商賈、百姓、將士為何會願意追隨君上,諸侯又為何願意三番五次出兵支援?”

趙嘉心中微動,拱手道:“還請先生直言!”

範增捋了捋胡須,道:“昔有信陵君竊符救趙,名滿下,為百姓、士人、諸侯敬重,以致信陵君書信所致,諸侯莫不爭相出兵援救。”

“公子無忌以信、義而得下所望。”

“縱觀君上往日所為,絲毫不遜於公子無忌,更為重要者,君上還有仁義之名,以致趙國百姓莫不真心擁戴君上。”

“信、義、仁,乃君上立足之地根本。”